试卷命题中的常见问题
(2011-04-25 18:06: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因为期中考试,想起了试卷命题的事情来。评价一份试卷的好坏,我们需要考察其效度、信度和区分度。平时常见的卷子,往往有这样一些毛病:一是知识点分布不合理,二是试题结构不合理。
知识点分布不合理,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知识点覆盖面过宽或过窄。也就是说,应该考到的知识点或者没有考到,或者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致使试卷份量过大。一份试卷,依据考察内容的多少,知识点的覆盖率会有所不同。但一般说来,这个比率应该达到百分之五六十甚至六七十,这次考试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这份试卷才具有效度。二是知识点的分布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知识点的遗漏与重叠并存。应该作为重点的地方适当有重叠当然没什么不可以,但如果同一个知识点、同一种数学方法在同一套试卷中反复出现多次,就会大大降低成绩的可信度,导致对该知识点掌握得好的学生得了高分,而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好这个知识点的学生大量失分,人为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分数差距。
试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般说来表现为中高难度的题目比重过大(当然也有试题过易或过难现象),易、中、难试卷结构不合理。按照一般的考试要求,易中难比例应该在7:2:1或者6:3:1之间。出一份试卷,除了围绕重点、难点编制一些大题和压轴题外,还必须要有一些“送”分题,要让学生即使稍作用功,也可以在这些题目上得分。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的试题往往“高不成、低不就”,难的难不上去,简单的也简单不下来。使得优生可以轻易地获得满分,而后进生却常常得分很低。这就降低了试卷的区分度。我们无法区别出哪些学生是特别优秀的,哪些只是比较优秀的;也无法知道哪些是还在用功的,哪些是根本不学的。
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试卷中的题目,往往 都是老师们从各种资料上筛选组合的结果,并非自己的“原创”,甚至也没有经过改造。因此,在考察过程中出现“题不达意”就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我们不可能完全依靠他人编制的题目来很好地实现自己的评价意愿。在组合的过程中,许多老师缺少明确的目标意识,对于该考哪些知识点,通过哪些题目考察哪些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应该考察到什么程度,难度如何控制等等问题缺少周密细致的思考。
当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要求我们命题老师们每一份试卷每一道题目都是“原创”也不现实,亦不可能,我们往往要借助于“成题”甚至“熟题”,“借题发挥”,变化改造,为我所用。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提这些年已经沉寂了的布卢姆的“双向目标”分类法。按此方法,我们可以将每一部分教学内容排成一个双向目标细目表,然后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每一份试卷应该考哪些知识点,已经考了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应该考察到什么程度,是了解、理解、掌握,还是灵活运用。这样一来,我们对每一个考点的内容、目标都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考了什么,为什么考也想得清清楚楚。只有这样下了一番认真细致的功夫,我们的试卷才能够有水平,我们的考试才能够真正有质量。
试题的容量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一般说来,难度大的题常常可以包含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难度小的题往往就单纯许多。我们需要在难度和题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要保证多数学生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全部题目。
我常常觉得,出试题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教研活动,能够出一份高质量的试卷的老师,常常也应该是一个高素质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