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老师管不住学生?
(2011-04-23 09:32: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最近两年,我所在的学校扩规迅速。特别是今年,新增加的教师就有三十来位。一大批新教师的加入,在给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的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增加了一些不确定因素。一些新教师,由于经验的匮乏,工作得不到学生的认同,管不住学生,课堂纪律成了让班主任揪心,让学生们烦心,让领导操心的事情。
当然,管不住学生的老师也并非仅仅是新教师,一些长于唱“催眠曲”的老教师也有这毛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样是老师,一样站在三尺讲台上讲课,甚至是相似的学历,相似的经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同呢?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别人管得住,管得好学生,而我就管不住他们呢?
其实,“管住学生”这一说法本身是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奴隶,不是囚徒,而是一个个有着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人,因此,任何想要完全控制他们的努力都是不恰当的,也是不人道的。但如果他们的任性与淘气超出了原则,超越了范围,以至于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那也是绝对不能容许的!有老师说:我对学生该批评的批评了,该教育的也教育了,可他们就是不听我的,我哪怕是发了脾气动了怒,学生们还是不怕我,你说这事儿怎么办?
我历来主张学生对于教师的感情,始终应该是两个字:“敬畏”。如果学生放肆到对他们的老师没有一点畏惧感,老师的什么话都可以全当作“耳旁风”的地步,那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学生不怕老师,不听老师的话,根本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
一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知识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不能征服学生。学生对于老师的“畏惧”,始终应该建立在尊敬和信任的基础上。如果在一个班集体里,绝大多数学生觉得这个老师的德与才不值得他们尊重,那么,这个老师要想在学生中建立起足够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任是困难的。因此,广博的知识素养、高超的教学水平、得体的言谈举止、公平的办事风格等等都是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品质。一句话:我们需要通过努力去赢得学生们的尊重,要让学生觉得这位老师值得他们尊重。
其次,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思想工作不够深入。学生来学校,本也就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来的,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有一些淘气行为,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同时,老师也不能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神灵,容不得学生一丁半点的冒犯,“老虎屁股摸不得”,动不动就一跳老高。我们始终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是好的,是善良的,是可以教育的,是能够教好的,在任何一个团队中,“邪”永远是不能压“正”的。但舆论需要引导,真理也需要辨析,应该讲的道理我们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该做的思想工作一定要做及时做到位,要经常了解学生,善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马虎不得。应该说,教育过程中最难做也最有价值的工作不是教学,而是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
其三,不善于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和学生谈话时除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外,还要掌握好说话的声调、音量、语速和抑扬顿挫,控制好谈话的距离,运用好自己的目光。特别是对于一些调皮学生,要通过对语言、距离和目光的综合控制和运用,达成对学生的心里震慑,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严厉的语言、犀利的目光以及近距离的谈话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说,尽管学生们年龄不大,但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服“理”不服“力”,那种试图用暴力(体罚或变相体罚)建立永久霸权的尝试和企图在任何时候都是极其错误的——世界如此,社会如此,教育更是如此。但巧妙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达成对学生心理的震慑却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我经常给同事们讲:作为一个老师,比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激情,一个人如果能够满腔热情地对待工作,那么,无论他(或她)面对多少困难,我们始终相信:办法是会比困难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