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和思想工作的异同
(2011-04-20 22:04:2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心理疏导是应用心理学知识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来达到消除症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广义的心理疏导是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排忧解难、降低心理痛苦的目的。狭义的心理疏导则是在建立了良好的心理治疗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施治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技术和理论,对求助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求治者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以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
思想工作指定向地、有目的地影响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的活动过程,是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促使人们的思想发生转化的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就是要用人类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教育人、启发人、解决人的立场和思想问题,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
可见,心理疏导和思想工作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相同的方面讲,二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人,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
从不同的方面讲,前者的工作对象是“病人”,是“患者”,他们的心理处于非健康或者亚健康状态,而工作人员本身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甚至心理治疗的,一个人要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其难度可能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之上。他不仅需要有广博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知识,还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技能训练,懂得专业的心理测试和咨询技巧,遵守严格的职业道德。由于心理测试往往使用许多间接的、曲折的、隐含的,甚至具有象征意义的问题,而测试的结果又常常涉及人的个人隐私,因此,用什么材料进行测试,对于这些材料如何解读,涉及的隐私是否安全,个人信息是否会被滥用就是我们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我们在正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的现实,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切忌盲目跟风,不能搞一哄而起,不负责任地瞎分析、瞎疏导。这道理就像一个病人不能随意找一个人开处方一样。
思想工作的对象一般说来是正常人。我们这里所以要在思想工作中扯上政治工作,是有感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对于政治工作说得多、做得少,口号喊得多、措施落实少,空洞的教条多、实在的内容少的实际。一个没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鲜明的道德信仰的人,往往是会在思想上、心理上遭受许多困惑的。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有专门的政工干部,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本来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但必须看到,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在一些地方这个传统已经丧失殆尽。
思想工作包括了政治思想工作和非政治思想工作,但不管是哪一种思想工作,它都关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决定行动,思想的变化必然导致行为的变化。可以说,大多数情况下,正是这“三观”的缺失和扭曲,导致了价值冲突和心理矛盾。因此,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看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翼,但任何试图用空洞的说教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或者用简单的思想教育取代专业的心理疏导的想法都是极其错误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其实,在我看来,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看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两翼”,我们不妨把后者叫做“心育”。要做好这两项工作,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前者需要教育者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后者需要教育者有精深的专业技能,都不仅仅是我们凭了“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解决问题的。
古代的名医匾鹊曾经说他们家医术最为高名的其实不是名声在外的自己,而是他的大哥,因为他总能够在他人未发病之前即看出端倪并进行根治,所以病人往往还没有发病就已经被治好了。思想政治工作之于德育、心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若待到品德和心理真的出了问题那一天再来矫正、治疗,也许可以为教育者赢得一世英名,但其实已经为时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