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眼中的美育

(2011-03-07 16:47:30)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随笔

几天前因为参加教师资格审查,听了一堂美术课,讲的是油画《开国大典》——这是著名画家董希文的作品。教师资格证的取得,对 于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件关乎切身利益的大事,授课者为这堂课作了精心的准备。从作者简介,到创作背景,再到作品内容,艺术构思,历史意义,艺术价值等等,甚至作品在历史上曾经遭受的两次篡改,条分缕析,都一一娓娓道来,教学内容不可谓不丰富。还好,他终于没有讲因为这作品而引起的著作权之争。然后,整整一堂课下来,始终没给我任何的美感,甚至也没明白任何的关于美术的合用的技法技巧。我也终于明白,原来“分尸”不只是语文学科独有的现象。

我问这位老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如何定位的,他没能回答我,我又问:你是以知识目标为主还是以艺术鉴赏为主?回答二者都有。

什么是美术教育?资料上说: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然而我以为:美术教育更应该是一种美的教育。正如数学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培养数学家,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培养文学家一样,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大抵也不应该试图去培养音乐家、美术家,而应当是一种美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当然也要创造美,但那只是极次要的目标、极低层次的“创造”。

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去感染人、教育人,从而达到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健全心智、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开启智慧,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

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美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今天的中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并没有一门(实际上也无须)专门的美学课程,于是美育的责任便被分解到了众学科之中。说起数学的理性美,理化生的科学美似乎有些抽象,语文的文学,还有艺术中的美术与音乐,大概是与这美育贴得最近,距离最短的学科,我们当然要带给学生们一些知识,教会他们一些技能,但更多的应该让他们学会从中去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培养他们对于艺术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有品位的人。而这种以干巴巴的语言进行的纯知识的琐碎解析是无法带给人以美感的。

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可是,我们今天似乎在以知识的名义,扼杀着孩子求知的欲望!这是为什么呢?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我们一些老师的眼里,只有知识与技能是具体而实在的可检测的东西,因而在很大程度是忽视了后二者,结果导致了孩子兴趣的丧失、方向的迷失,引来了许多更大更严重的教育问题。

以刚才所说的那堂课为例,教师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去揣摩——无论所得多少,教师只作个主持人而已,只作简要的补充与介绍;或者,干脆找一篇关于此画的美文,配乐朗诵给孩子们听——这样也许能够带给学生多一些的美感。如果真的的觉得这段历史自己的学生还很不熟悉,尽可以作简单说明后先把它放一边去,待他们的在历史上学习相关内容后自己再慢慢去体会。

我们时常听老师抱怨:因为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不得不去教那些艰深晦涩的内容——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也苦,可这美术、音乐之类的学科,并不参加什么正式的,我们为什么也如此对这教材、对这教参亦步亦趋,我们需要问问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为什么变成了教材与教参的奴隶?

 
[ 2007-4-20 8:26:00 | By: xldwyp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