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2011-02-28 21:36:1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前不久,我县举行数学课堂教学竞赛,学校先组织了预赛。预赛的结果,八年级的一位教师获得了校内评委的一致推荐,而另一位平时教学效果更好的老师没有出线。被推荐的老师不负重望,夺得了全县第一。就在这次比赛中,一所中学一位我早有耳闻的教学成绩十分出色的教师表现差强人意,没有获得好名次——这两件事我觉得很值得玩味。
在这里,我想谈谈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问题。勿庸置疑,好的教学应该是良好的教学效率、效果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人们最常关注的是教学的效果,正所谓“白猫黑猫,抓得到老鼠就是好猫”——良好的教学效果总是最能够赢得学生和学生家长,还有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亲睐的,特别是在今天这种升学教育、考试文化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中更是如此,有时教学的过程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被我们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于是,无论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有多响,结果总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学生生源、师生情感、教育管理、教学效率、训练落实情况等等。生源质量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坚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信念,但如果你把这当成既成的事实或者因此忽视了学生的差别就大错而特错了。然后是师生情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师生感情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接下来是教育管理,我经常宣扬一个观点:“一个班级的学业成绩,40%以上的功过应计在班主任头上。”班主任工作极端重要,但这也正好告诉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千万不要忽视了教学的组织管理,只有“管”得好,才能“教”得好。提高教学效率就是要把每一堂课讲好,这个问题下面再说。必要的、适当的训练,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保证,这个也无须多说。
这让我想起了语文——有人问我为什么会选择同时教初中语文、数学,我开玩笑说:“这样我就可以向数学教师谈语文教学, 向语文老师谈数学教学,反正他们不懂,不就只得听我说了?”我现在正在这么做!呵呵——记不清是谁把当代中学语文教学分了四大流派:魏书生是管理派、于漪是情感派、钱梦龙是训练派、宁鸿彬是思维派。我觉得这四大流派加一块儿,正好解决了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关注的除了“生源”外的几乎所有问题。我听过前二位老师的演讲,但没有进过他们的课堂,对于后面两位老师则未曾谋面。但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管理是质量、情感是质量、训练是质量、思维效率也是质量。好的教学效果远远不是“书教得好”就能实现的。
关于教学的效率,我以为那是教学效果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教学效率直接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业务能力。教学的效率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合目的的信息传输量(这是我自己给它下的定义,是否妥当请专家赐教),影响效率的是学生现有的知识量和思维水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和表达方式,以及二者交流互动的默契程度。学校教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问题,做好了这一点“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没有效率或者效率低下的教学也不是高质量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双基”,其实就是关注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而后面的两个维度(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我看来都直接或间接指向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教学的效益。不注重效益的教学,是短视的,是没有质量的或者是低质量的。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教学的效果关注太多,没有或者很少考虑教学的效率与效益。这种只问结果不看过程,只看今天不想将来的做法,再加上没完没了的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的教师间的评比,使我们的教学日益畸形发展。多年前我曾给这种教学作了两点总结:时间加流汗,苦干加蛮干;教育是效果型的,学校是封闭型的,教师是经验型的。激烈的教学竞争甚至使一些人热衷于投机取巧、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我们这样做的结果正应了两个成语:竭泽而渔、拔苗助长——这样一来,中学老师骂小学老师,大学老师骂中学老师,全社会骂所有老师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会学、不愿学,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全都被我们扼杀殆尽了,没有发展的后劲了!
我们必须承认:在可以预期的时限内, “考试”,也只能是考试是在人才选拔中维系中国社会公平的最合理方式。所不同的是,随着教育的普及,考试的压力由小学到初中,由初中到高中,现在开始向公务员考试转移了。如何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这是考试研究机构的事情,对此,我们有太多的无奈。但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似乎应该有一些另样的思考。
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要想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综合考虑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对于一个教师的工作,要以这三级指标来全面加以衡量。对于这一点,领导要有意识,教师自己也要有意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做到这一点,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少挨一点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