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与禅声(再说禅意28)

标签:
少木森禅意诗文化杂谈 |
分类: 文化随笔 |

禅与蝉同音,在字形上,禅与蝉也酷似。或许,正因为如此,这个与宗教的禅并没有必然联系的“蝉”字被拉在一起了,参禅与听蝉相似相通了。不过,只用字形字音相似来解释“参禅”与“听蝉”的联系是不够的。宗教的禅和昆虫蝉特别酷似的地方应该是都需要经过几年的等待,几年的苦修,才能修成正果,破土而出而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吧!所以,蝉成了禅的意象之一,成了禅的“形象代言人”之一。
禅者,自然也不同凡俗,深山古寺,寒来暑往,一灯幽暗,炉香袅袅,禅者经过多少年的修炼,仍然端坐蒲团之上,但在他的思维里,已经如同电视机能够换频道那样,切换到禅意禅境的频道里,排除尘世干扰,“入定”了,进入“禅境”了,灵魂享受着佛家所说的“归家稳坐”的安宁与平静。可以想象在盛夏里,禅堂外不断传来阵阵蝉鸣,谁都容易想起南朝诗人王籍《入若邪溪》一诗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参禅”与“听蝉”,几为一体,几为一事。禅者,怀抱清幽,怀抱的禅静,胸中便了无一尘了。
有人说蝉与禅之间关系时,留下了这么一首妙诗:
要悟禅机先悟蝉,知了二字莫轻言。
禅本无形依万物,蝉虽草虫历千险。
意乱清音增烦恼,心静蝉声伴安眠。
若有若无随心性,蝉声便是无字禅。
蝉由幼虫蜕变为蝉的过程很是漫长,几年甚至十几年呀!而成蝉以后的生命却是那么短暂,只能活二至四周,然后便随风而去,永远、永远地和这个世界告别……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修炼”就是为了那短暂的十几天吗?就这一点,也与我们关于永恒与瞬间的文化认同十分契合,真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也真可说瞬间永恒!
或许因为蝉的这一些不同流俗之处打动了我们的文化人,一直被历代文人咏叹不已,从文字到绘画到雕刻造型等,史不绝传。前些年,我偶然到寿山石市场看到以坑头石雕出的蝉,精美逼真,栩栩如生,十分喜欢,就以二百元价钱买下,时常把玩,兴味盎然。外甥女婿陈辉群恰好做一些中档的玉石玛瑙生意,知道我喜欢把玩那个石头蝉,就精心挑选并买下了几只玉蝉送给我,有翡翠、蓝田玉、玛瑙和普通石头的蝉,加上我自已也搜集了一些木质、角质、石质和金属质的蝉雕,共有十几只,时常也就会翻出来看看玩玩,并因此有了诗意诗思,写了多首咏蝉的禅意诗,列三首为一组于此的竟是《哑禅》。蝉乎!禅乎?听蝉乎!听禅乎?
哑
一只不叫的蝉
认识蝉
从它的声音
蝉鸣
我总在揣摸
还有谁说:这是一只蝉
裹在树叶里的蝉
而裹在声音里的蝉
很清晰
很多年过去了
我还在想起那一只蝉
那可能就是我
偶然一次
在看一个生物
也可能是我
要记住
有一只蝉
让人
蝉声哑然
如果窗外的蝉鸣就是一切
这个世界就让我感悟虚无
或者说
那些蝉鸣便是一切
周末
我是和几个写诗的朋友
一起品茶听蝉的
蝉声渐渐哑了
后来
像流水一样
走了
这——肯定与窗外的天
渐渐暗下来有关
天暗下来
我们还可以喝茶吃便饭
但我们都说要走了
还有人说
蝉声停了
简单一句话
为什么要为蝉声哑然
而纷纷走人呢?
喑哑了!这蝉鸣
仿佛风的尖啸 在水面上
扫出一路水沫和潮冷
在我心底 揪出
一阵痉挛
凄切。一个生命
隐得很深的脆弱
终于亮出来 像亮出
最微弱也最韧劲的呻吟
我们
可以怀人
缠绵送别
对衰草斜阳
但我今天要替它说出
说出
最后的那一种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