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新鲜出炉——《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导语

(2017-04-22 06:30:16)
标签:

转载

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禅与诗“参同契”——烧烧脑,值!!!

[转载]新鲜出炉——《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导语


《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年选》一书于20174月公开出版发行。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1、样书已到,由于是公益编书,经费所限,今年年选采用顺丰快递发书,书到作者付邮费。为回报作者的这一付出,将加赠《读出的禅意》书系的另一本书《读出的禅意:中国当代禅意诗选读》(20157月出版)。

 2、请预订阅者用微信红包的方式寄款,款到即发书;欲购者,尽快联系,亦用微信红包支付!书定价39.80元。   (微信号:少少13960989223)   

 3、第一批订书已通过顺丰快运寄出,注意查收!

 

[转载]新鲜出炉——《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导语

 

新鲜出炉——

《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导语


“《读出的禅意》书系”到如今编出三本书,即《读出的禅意:中国当代禅意诗选读》《读出的禅意:2015年度禅意诗选读》和这本《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历时三年的编撰过程中,对诗与禅的分殊和契合的确颇有感想,乃至于对古典禅诗与现代禅意诗,甚至是禅学与心理学等等,它们之中的分殊和契合有了一定的感受。所以,这期间我提出和探讨过“诗与禅的参同契”问题,曾借用古人“参同契”思想精华来解读、厘析“诗与禅的分殊和契合”,以期既分辨厘析出它们的不同,又要厘析辨明它们的契同,达到理事圆融。

说起“参同契”,自然得追溯到东汉末年炼丹方士魏伯阳那一部杰作《周易参同契》,又名《参同契》。它全书融汇周易、黄老、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阐述炼丹、内养之道,体证人体和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是道家养生学的理论源头,亦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虽素称“天书”,历代感叹其艰深晦涩,却影响深远,至今为方家所推崇。禅宗五家七宗的曹洞宗石头希迁宗师也十分推崇此书,藉借魏伯阳著作名而写下五言偈颂《参同契》,表达各种思想的会通融合,抵达禅的圆融无碍境界。

按当代禅学名家吴言生的阐释,《参同契》中,“参”意为参差不齐,指世间万法分殊,各守其位,互不相犯;“同”,意为万法虽殊,同归真如;所谓“契”,则是二者的统一。具体说来,心、物有别,内、外有别,理、事有别,但这些分别,归根结蒂,不过是体用之别,从本质上看是一体的。今天,我在这本书的开篇导语里,就借用石头希迁禅师的《参同契》的禅思易理,以及吴言生先生的思路与概念,着重谈三个问题:

一是,诗与禅参同契。

关于诗与禅的“参”、“同”与“契”,最为经典的当然是金人元好问的说法,他在《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写道:“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心地待渠明白了,百篇吾不惜睂毛”。

禅悟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生命体验。难以言传,却又必须言传,怎么办?用诗歌这一感性的艺术来传达只可意会的禅悟!这,似乎是古之及今人们所找到的传达禅悟的最佳办法、最智慧的办法。自唐朝中期以后,禅宗大量禅偈越来越具有诗的韵致,出现了以清丽诗句入禅的现象。而诗人也开始以诗证禅,写出了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禅诗,譬如,唐代王维《终南别业》、宋代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等等。总之,或禅者以诗寓禅,或诗人以禅入诗,诗与禅、禅与诗形成了一种双向渗透,这种互渗也就使诗与禅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效应,确实可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王维《终南别业》全诗所抒写的是一种随缘适性的生活,一种解脱自在、充满禅悦的人生。其中,倍受称道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诗,早成千古绝唱,既让诗家品鉴与传颂不绝;也让禅师奉为珠玉,“传珠而教”,可以说,中唐以后,禅师的语言开始大量诗化,与当时号称“诗佛”的王维的诗作的竞先传颂和不断被禅师所运用是分不开的。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而真要击中人心,还需由虚显实,由空到有,需要有“言说”的导引,这“言说”又要尽量用“遮诠”,不从正面作答。于是,像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样的诗句,就成为最上乘的“隐喻”,最合禅的“言说”。历代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诗释禅,皆谓其为禅的“大智”与“大悲”境界的体证。其中,“行到水穷处”是大智,从有到空,于所发起诸智证通,入空无边处定。这诗句证空,可谓形象生动,以诗意融入禅境,渐行渐远,止于虚空,以虚空见智,圆融无碍。“坐看云起时”是大悲,从空到有,具足住于有情,起拔苦予乐之意,入悲无量。细读细品,这诗句的确于无所有中,从寂静处起意,舍空念空,形象可感,入无所有处定,却由无而有,由空而有,可谓以诗入禅,以禅意带出诗情画意、生活气息与人生境界,恬淡随性……从这里,我们确可清晰看到诗与禅的“参”、“同”与“契”,既分殊,也契合,融通互渗,相得益彰。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在世,漂泊无定,无常幻象,到底像什么呢?诗人、禅师都在努力“譬喻”或“隐喻”,比如,镜花水月,比如,水中浮萍、风中飘絮等等,不一而足。苏东坡先生以其如椽之笔,出手设喻——“雪泥鸿爪”。而且,他把文字整饬得机趣盎然,由诗而禅,由禅而诗,双向渗透,成就了这诗情郁郁,禅意幽幽的诗句,一句句指向人心,既可让你读到入禅时心境,也可让你读到入诗的意境……这首诗与禅的“参”、“同”与“契”,可以说主要在自然意象的组合上,诗人巧妙地把细节的象征、联想、隐喻等功能运用到位,既“要说又不说破”,正契合禅家“不说破”的原则,于是那种“引诗证禅”的意味就特别浓,让人在欣赏诗意美的同时,更分享着禅观的意趣。

二是,经典禅诗与现代禅意诗参同契。

如今用现代新诗写禅的日多,都得益于经典禅诗的营养,与经典禅诗自然也有一个“参”、“同”与“契”的问题。

先举现代禅诗大家洛夫为例。有人说,洛夫是在禅诗的“百代之衰”之后,重又复兴了禅诗,赋予了禅诗以新的魅力,因为他的现代禅诗经历了西方现代哲学与超现实主义的洗礼,并将禅诗诗学发展成为“一种生命的觉醒”。在篇幅上,洛夫的现代禅诗与古典禅诗一样,简练简洁,有着清晰的结构。他的《烟之外》如此写:“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潮来潮去/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六月原是一本很感伤的书/结局如此之凄美 /——落日西沉 //你依然凝视 /那人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他跪向你向昨日向那朵美了整个下午的云/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 /独点亮那一盏茫然//还能抓住什么呢?/你那曾被称为云的眸子/现有人叫做/烟”。假如不计语言的相对散淡随性和排列的宽松,只从诗的内存韵律感和总体意象而言,这诗几乎可以用读古典诗的心态和方式来读。我在一则对洛夫专评的文字里说过,他的诗有着王国维所推崇的那种“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诗情与禅意。这可谓古典诗、古典禅诗追求的最佳境界。

再举本书所选的禅意诗为例吧。把张首滨的《以味取味》一组诗当做“禅喻诗”来读,与经典禅诗中的“禅喻诗”,确有诸多“参”、“同”与“契”之处,既分殊,也契合,妙趣存焉。所以,我在读稿手记中细致分析如下:

《果》可读为诸法无常喻。砸开一枚坚硬的果,本该有果仁的地方没有了果仁,有的是蜷曲着一条虫。以果与虫喻诸法无常、人生无常,形象生动,触动人心弦。

《那只风》可读为调伏欲念喻。“我看见那只风,/一头进了寺庙。”清寂的寺庙,也被“风”所扰。不过,“里面圆圆的蒲团,/十分齐整,安静。/没见有风。” 念经的僧人,也“不会把风揣在怀里,/那样心会乱。”这地方清净,这地方风过无痕,杂念不生,心不会乱。“那只风能去哪里?/没看见它出来。”譬喻精准,直抵人心。

《嘎吱》可读空有相即喻。嘎吱——是什么?是响动?还是空寂?“嘎吱不是声音,/会是什么?” 是有中空,是空中有,空有相即。“空寂不属于雪上,/不属于雪下,/也不属于雪中。//是没有捉住,嘎吱的那一句。”人生智慧,在空有相即之中,煜煜闪光。

《乌鸦》可读为无二无别喻。《华严经》里说:“芥子纳须弥”。芥菜子这么小,里面却含容着整个须弥山。在佛禅的语境里,须弥山是我们一个小世界的中心,一个小世界是一个银河系。一个小芥子能够含容一个银河系,不可思议,但现代全息论已证明这是事实。在《华严经》里,佛陀还强调:微尘里面含着整个法界,微尘比芥菜子还小,像分子、原子这些小小的粒子,里面确实全息地含有整个宇宙,无二无别。换一种说法,换一种譬喻,那就是张首滨这诗里所说的这一群乌鸦和一只乌鸦,一只乌鸦自然含容一群乌鸦,无二无别。如此观照宇宙人生,自会有一种透彻澄明……

有一句话这么说:“你有多简单,世界就多简单。”如果我们取简洁的阅读方式,把从古到今的禅诗聚焦到同一点,即“凝神于心”,使心若明镜,鉴照着这世道人心,鉴照着人和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玄机。那么,经典禅诗与现代禅意诗的“参”、“同”与“契”便呈在面前,读现代真正有禅意的诗或许就可成为现代人选择的一种“修炼”方式,可藉以锤炼自己的心性,以期心若明镜。明镜能照物,明镜无流滞,常寂常照,三际空寂,究极而论,镜实无知,心果若是之无知乎?妙禅于此乎!

三是,心理学与禅学参同契。

在去年选读本的导语中,我曾经说到自己遇到的一个小细节,应邀为一些单位开讲座,谈干部的文化修养,曾报选题《禅,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而未获通过,灵机一动,把原讲座稿改题为《我们干部的内心成长》,到哪里都获通过。其实,两个题目下谈的内容相同,只是一题从“中华禅学”的角度切入谈我们的修养与境界,另一题则从“西方心理学”角度切入,也一样谈我们的修养与境界。两个题目被接受的程度却如此不同,说明“西方心理学”的世俗接受程度远远优于“中华禅学”的的世俗接受程度。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努一把力,尽量将“中华禅学”像“西方心理学”一样传播给更多的人。

如今选编这个年度禅意诗读本,依然本着“将中华禅学像西方心理学一样传播”的初衷,所以,今年在这导语中也就提起“中华禅学”像“西方心理学”的“参”、“同”与“契”的问题。

不难看出,谈到“西方心理学”所说的“内心成长”,事实上谈的是我们内心三个维度的成长,即智慧、道德与情感的修持与成长,而我们谈禅,不也一样指向内心的这三个维度吗?所以,我本想从这三个维度引入来细谈“心理学与禅学的参同契”。遗憾的是,对于这个问题,我未像对“诗与禅参同契”和“经典禅诗与现代禅意诗参同契”那样,做过较长时间的揣摸与研究,因此也就不能像谈那两个问题一样谈得比较深入与仔细,只能是在此提到一下,一定有方家能把“中华禅学”像“西方心理学”的“参”、“同”与“契”谈得比我清楚透彻,望方家悉心赐教!

 

                                           少木森 20171月于榕城

 

 

 附:《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目录

                                       (少木森  主编)

 

导语/001-004

  

 

玩偶:风物(四首)/001

少木森:独立寒秋(六首)/005

张首滨:以味取味(六首)/012

胡平:遗忘症(六首)/017

白连春:祖先书二六(六首)/022

胭脂茉莉:空谷(六首)/028

海叶:如此安静(六首)/033

占森:钢琴(三首)/039

徐泽:月光绳套(六首)/042

向迅:归来集(六首)/048

碧青:现代禅诗(六首)/056

万重山:且听风吟(六首)/061

也牛:禅意诗(五首)/065

何军雄:风挨着风(六首)/068

泊音:沙兄弟们的命题(五首)/072

孙欲言:水的哲学(五首)/076

黄长江:圆圆满满的日子(四首)/081

星儿叶子:现代禅诗(四首)/086

木易沉香:虚掩之门(三首)/089

缪立士:摸黑回家(三首)/092

徐凝:隐忍,而又平静(六首)/095

逍遥卧龙:清王酒,能饮一杯无(六首)/100

蒋明:碎片之光(六首)/104

王海云:词牌新吟(六首)/107

杨辉腾:欲望(五首)/110

李栋:闭关(六首)/113

海地:老树(四首)/117

万玫:夜歌(三首)/121

空也静:活佛(六首)/124

奥冬:风中的果子(五首)/128

戈三同:牧羊及其他(六首)/131

张军:遍地乡愁(四首)/135

胡有琪:山门(六首)/140

欧阳白云:桂花树下闻花香(六首)/144

汪有榕:茶缘(三首)/149

卢绪祥:四月书(五首)/153

杨孟军:在尘世(五首)/158

张太成:禅诗五题(五首)/163

何吉发:春日杂志(五首)/167

呆丁:一生牵挂(三首)/172

蒲阳河:回乡路(五首)/175

林师:黑与白的猜测(四首)/179

阿土:唐诗写意(五首)/183

涂熹:寺庙上空的鹰(三首)/188

王垄:不等式(五首)/191

蒋德明:泥塑的菩萨(三首)/195

秦时月:你懂吗(四首)/200

章校中:秋(四首)/204

卢时雨:打坐(三首)/209

阿垅:那一天(六首)/212

蔡宁:与秦俑对视(六首)/216

张占平:距离(六首)/220

 

附一:《读出的禅意:2015年度禅意诗选读》系列评论3

   黄青:读一本独特的诗集——简评少木森及《读出的禅意:2015年度禅意诗选读》/224

   王全安:只要桃花灿烂,心中便是净土——读孙欲言的禅意诗《桃花谷下的禅思》/230

   一骑绝尘: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读阿土组诗《观音山悟禅》/233

附二:《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系列评论2

也牛:秋天以红叶诉说自己——读少木森《独立寒秋》组诗/237

孙拥君:以“激活”的史迹对话——读蔡宁《与秦俑对视》组诗/239

 

后记/241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