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禅意诗人群雕》4——汪有榕

(2017-03-10 06:16:23)
标签:

转载

分类: 杂拌儿

 [转载]《禅意诗人群雕》4——汪有榕

    20157月出版少木森《读出的禅意:中国当代禅意诗选读》之后,河海大学出版社于20164月又出版了少木森《读出的禅意:2015年度禅意诗选读》,并形成基本出版思路,每年出版禅意诗人少木森的一个“年度禅意诗选读”。《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已将付梓。

日前,此出版信息在博客传播后,引起了北京《中外名流》杂志的关注,准备拿出足够篇幅宣传两度进入“选读本”的白连春先生,现已约写好稿子,并配上照片,寄送《中外名流》杂志社终审。正由于《中外名流》杂志的这次关注与支持,使我们有了新思路,决定在《禅意诗》博客上搞个《禅意诗人群雕》的征评、征报道活动。只要以我们三年选本中的诗人为评述或报道对象的文章,皆可应征。届时我们会除选贴博客外,将择优推荐在一些报刊发表。

此为《禅意诗人群雕》4——汪有榕!

联系方式与原征诗方式同!联系方式在此!


《禅意诗人群雕》4——汪有榕

 

汪有榕,《海峡诗人》杂志社编缉。曾用名阳光。生于70年代,福建福州人。其作品散见美国《诗天空》、台湾《创世纪》、《中国微型诗》、《诗选刊》、《福建文学》、《闽都文化》、《潮诗刊》、《九月诗刊》、《陌生诗刊》、《诗歌蓝本》、《海西茶话》、《情诗季刊》等诗刊杂志。现为福建作家协会会员,居福州。

链接:  1、2016年度选读之汪有榕

       2、中国当代禅意诗选读之汪有榕


[转载]《禅意诗人群雕》4——汪有榕
 

蓬莱顶上,又新岁华

 

——《禅意诗十家》:生命中的旷世因缘

 

李云龙

 

  2011年年末,正是又新岁华时节,我前后连续收到深圳蛇口的江南秋水与福州阳光(汪有榕笔名,下同)的电话和短信。

陌生的秋水和我通话的内容,使我既颇觉意外,又很是感动。因为,我没有想到,阳光竟辗转托秋水给我寄来《禅意诗十家》。我也同样没有想到,这些年来,诗人阳光居然一直惦记着从未谋面的我,而且他居然还在茫茫人海中,用这种堪称艰难的方式和早已在网上隐去身形、全无踪迹的我取得了联系。这使我真实体会到了什么叫人世难逢开口笑,曲水流觞信有缘。

想一想,这本得来不易的《禅意诗十家》,不也是代表着一种因缘?

  我和阳光的因缘,始于新浪博客。2006年煞尾,我偶然间读到了网上贴出来的不同门类的纯文学作品,觉得其中有些篇目含金量甚高,由此猛地扎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后来自己也摸索着建立起了个人博客,并和一些作家、翻译家、诗人们有了若干互动。自然,与阳光也常常彼此殷勤致意。大家读诗评文,用最朴素的方式交流看法、陶写情志,共享精神世界的载酒濯缨、振衣长啸之趣,远离虚饰,拒绝讨巧,出之本心,脱却羁绊,很是畅快淋漓。尽管与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毫无关涉,但大家心意相通、兴味相投,令人直觉春在左近、春在人间;尽管没有真正的四季更迭、时序轮替,而未有功利、心机、谋夺污染的网络缘与文学缘(诗歌缘),却如泉澌清冽,沁人心脾,这样一种磅礴氤氲的真情涌流,较之以纲常隳坏的物化世界之竞相啃噬,则何尝不是蓬莱顶上,又新岁华?称蓬莱顶上,是因为我和阳光们的结缘,超越了俗世的名利纠葛;称又新岁华,是因为在这种文字酬和过程中,我时时感到有天地清气充盈胸室,桃花红透杏花白,胭脂万点,尽是天姿国色,只齐齐换了浅斟低唱,犹胜蕙风如薰、霁景澄洁。

  在诸多诗人中,阳光是十分勤奋的一个,他不喜裹足逡巡,总在疾步向前,而且创作力旺盛,不断贴出新的诗篇。他是那样恭谨恳挚,乐此不疲。他在诗歌版图当中寻找峰奇岭秀、骈列舒张;他在诗的国度里头,遥望岗峦起伏、横绝天表。诗歌成为他的生命路标,一径指向蓬莱顶上,珠玉万斛。这样强劲韧性、持续不衰且真诚追求美学意蕴的创作,使他的博客成为“又新岁华”的另一注脚。他的许多诗作,我觉得特别能洗人尘抱。所以,于心灵激荡之际,我也会为他那些新鲜出炉的作品写下断片的评析文字,算是在他博客里踩出的足迹,与“×××到此一游”大致相若。这类文字当有不少,不过,因自忖所评仅为随兴之作,野语村言,难脱粗拙,所以,至于今日,其中有许多已在我的印象里近于湮灭。真正记得的,只有分别为他的《月光》、《红玫瑰,白玫瑰》作评的两则。当时,我心里暗自惊叹,这种诗,阳光也能写出蓬莱顶上岁华新的独特样貌?因而对他的《月光》和《红玫瑰,白玫瑰》,我试着用了一种自认为能与原作诗意产生共振的方式进行解读。我是这样评《月光》的:“这是有榕近期写得甚为成功的一首诗。席上的冰凉与四处水声,为本诗情境先期做了典型设置。听明月轻弹丝竹,就这样甘愿被浸没,不舍;月影,从高天倾泻而下,辉光斜织,使流连不已的邀月者,在沁凉无波的水色下,肩披一袭不见接缝的月光衣衫,成为一尊雕塑,显出无限贪恋,迎接水的霜墨,目光中总是飞翔的月形——这轮高古的明月,响亮着,成为盲女翘首等待的心灵笛音,为她驱赶生命的阴影,惊碎痛苦,那一头由如水的月华涤荡的黑发,就在幸福中飘扬成时光静默。那夜凉如水,已转成月的细薄柔韧,一切景物都在这样一种摇漾又止息着的横亘的笛的吹奏里,暗香浮动,鸟声寂然,夜深沉,细小而生动的月光,拂过盛开的荷花,拂过生命的翠色,拂过拨月的手,深入身体内部,在骨头当中栖息。”

  我以为,月的宁静、水的喧响以及生命的唱和,或许难离某种禅意。

  而评《红玫瑰,白玫瑰》,我留下了这样的文字:“竟然很奇怪地想起李贺——远在唐朝的‘诗鬼’。一种长着奇特脸孔的诗歌,不是在大地上行走或凝然不动的任何生物。它既像是云朵上落下的闪电,划出耀目的刻痕却难觅踪迹,且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意想不到的地方,朝你头顶直劈而下,让你感到震悚;又如心脏血管的突然裂开,鲜红的流水,汩汩而出,你手抚胸膛,却只能听见它以血的方式泻出,你倒下,最后的意识里,留存它火焰的瞳孔。”

  其时,我大约同样是因为灵魂受到震撼,而极愿意将“尊前谈笑人依旧”的情境,做非常自我的理解。这是未循常例的一种体验,虽然不免堕于“野狐禅”,但好歹也有一个“禅”的名号。

因了这样的缘分,也因了这样的自弹自唱,即使只能跻身“野狐禅”之列,我也未妄自菲薄,而是对日月作环珮,云霓为翠旌,周回九万里,自在通达的诗性表述,就此格外多了一种关注。系念之深,大约是能称得上魂悸以魄动的。而后来与阳光们的频频“踩响烟云里壑谷深处隐隐的回音”(少木森《桃源》诗中句),或者相约“几度看菖蒲九节花”,则让我认为自己于禅意、禅心,或许已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所以,对禅意的经典解释,诸如心绪的清空安宁,或是意念的清静寂定,我是认同的,甚而在读宋代姚勉的《沁园春》时,也时常倾心地反复吟诵“元是仙家……长生药,在蓬莱顶上,不必丹砂”这类句子。

   不过,其时品评阳光,我还只是略略看到了他诗中一些“以‘赤子之心’观物”(语本少木森《禅意诗十家》“代序”)的成分,而且仅为一些朦朦胧胧的认识,对禅意诗骨子里那种“来自人生深处,来自大地边缘,天之高处”(语本少木森《禅意诗十家》“代序”)的机趣,既无法窥其堂奥,当然也就很难达至心领神会境界。直到接获这本《禅意诗十家》,并过细读了有榕(阳光,下同)收入这本集子“卷十”部分的二十七首诗后,我才真正觉得,过去的解读,充其量只能算是对阳光的一种世俗化观照。若果说这种解读也能与禅意挨边,那么,它最多不过是临时起意的口诵佛号。这样的“蓬莱顶上”,与法相庄严、空无一物,与越过无明山(贪、嗔、痴使人心智阻塞,如入无明山,堕进黑暗),礼拜智慧之光,是没有逻辑关联的。这样的“蓬莱顶上”,也很难说就是诗中禅意。因为,即使如智者所示,“蓬莱顶”其实亦是更多地存于人的内心。言及于此,则事实上形成了新的疑问,即,禅意以及禅意诗,果真只剩与佛学根须缠绕、枝叶纠结的形制吗?这样的解读,是否又堕入另一虚幻妄说中了呢?这样的解读,有没有在实际上被惯性思维所牵掣、所限死,是否在本质上仍然未离三界果报的言语架构呢?

  对于这个问题,更易为大家接受的说法是,禅意和禅意诗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模样?

  倘若诗学理论界以及诗歌创作界不太介意的话,则我们毋宁将禅意或禅意诗看作是人对幸福与痛苦、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的一种更具超脱意义的感悟。它和一切物质形态都有着无法割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不能用任何一种物化方式来尽道其肌理。一方面,它既离不开有形基质,另一方面,它又在人的意识当中,表现而为纯精神选择。它可以是一种最简单的物象,又可以是最复杂的心理景观。它不弃在滚滚红尘中沾溉甚久的肉身,而又在更高处让灵魂经受洗礼。所以,它是一种启迪,也是一种因缘。

作为一种文学邀约,《禅意诗十家》,就这样由阳光引导着,被我虔敬地迎进内心。

  于是,《禅意诗十家》也便成为我生命中的旷世因缘。

  如此因缘,让我对禅意和禅意诗,开始有了更切近的、更细微的、更全面的观察体认。作为个人经验,我阅读《禅意诗十家》的过程,是登高望远的一种过程,是自由意识逐渐被诗性雨露浸润滋养的一种过程,也是生命升华的一种过程。阅读过程中所目见、所意会到的境域,无论美丽奇崛,不管宽广厚重,其幽澹处或深杳处,均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那种一波才动万波随的雄伟画面,那种沧海横流、千汇万状的宏阔背景,真是只知诗到苏黄尽,奇外无奇更出奇。

  这最初的一波,当属阳光在2008年写就的《风荷怨》、《栊翠庵里话三杯》、《冥想如禅》、《众象》等十首。这十首诗,我视作年青的诗人所开具的一副醒世药方,他针对的病症,就叫耽于享乐、醉生梦死。从《风荷怨》的年轮节点上,我们可以读到阳光的禅悟方式,那是一颗尘劳欲息的玲珑诗心。“从荷叶上翻过也不过就是三两盏茶的功夫”,且看天风掠过处,荷叶摇动,尘襟也摇动,就像一种熟悉而陌生的轮回,瞬间发生于“眼波底下”。只是,无限繁华却最堪伤怀,君不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意象的构建与诗味的酝酿上,这是不着淋漓大墨却有洇湿效果的含蓄一笔,是意味深长值得称道的一种表达。它毫不晦涩,却也决非口水,而是手托莲花般,翩然以进,让人“翻过”名缰利锁的重叠关山,“叶叶心心都伸向时间的极限”,而意绪在所有事物都朝时间极限延展之时,成为悄怆幽邃的无波古井,唯余风吹荷叶的气息,浓浓淡淡,淡淡浓浓,而“再浓的池衣也就点滴的黄昏”。诗人将千年不散的烦恼和幽怨,一起付与“柔柔的荷茎”,真是举重若轻啊。我特别欣赏的是,阳光对于“怨”的处理,竟然同样可以跨越“过尽千帆皆不是”的诗思,而将这样一种无由驱遣的情感郁积,用低回的“风荷怨”曲词来加以表达,既有不胜凉风的娇羞的点染,又有落红决绝之后绿意的陪衬。尤为难得的是,诗人不是令“抚弄过水的肩胛”甚至“开败的花瓣”呈现一派萎靡,而是在荷花仙子凌波微步的密匝回音里,锵然举起“那么一丁点画骨”,并最终惹动采莲人执着地敲着船帮,“把莲蓬散在水中”,让“未开完的花都开完”。这在节奏上,是由弱转强,而在方法上,则是对比跳荡。风荷演绎的人物细节,干脆就“匿名说经”,然后“悠游说唱”。诗中禅意,正随起舞的风荷,化作迟一步或早一步的无涯的时间。整个篇章,以禅意、诗心、真情、意趣为经纬,舟楫相配,得水而行,于浩浩世途,度人以远。此中因缘,让你即使偶见风荷的碎花步子,也会无任感念。

  《手》是阳光对姿势曼妙的手部造型的一种镂刻式绘写,但内中所示,应当也是蓬莱顶上,又新岁华。诗里的端杯、拈花、抖空弦,执扇、提篮、盈盈荡波,摇桨、采莲、花间邀月,或许就是幸福的一种设喻取譬。谁又敢说它不是上连古敦煌石壁上飞天的梦,下接“水墨的爱池”呢?只是,倘诗人止步于此,那么,其况味,大约亦仅有盈盈一握,更自在的禅味,怕是不存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诗人于不经意间,把那些与我们虽非息息相关但又总在心头的世情,竟抽象而为似有若无的某种蛊惑或空静,可触可摸之际,眨眼成“蓬头相执的荷月”,在这里,永恒的时间才具有终极意义上的禅味,而有形的醉或无形的醒,都只是这种禅味的外化,对于个体来说,“莫念三生”和复归寂灭,或许才是生命中的旷世因缘。

《时辰到了》约略可以看作阳光另一种体式的禅意诗,它标识的即为“般若波罗蜜”、“浮世绘的莲”,是“清禅”和“佛光”。其框架,我理解为整个都是建立在冥想基础之上。诗人到底会在这类“闲思”当中,表现出怎样的颖悟呢?不妨来读一读他雨影纷飞的诗行——原来,阳光在这首作品里头,也是将时间比作车行般的流光,载进载出,簌簌以下,而尘世则是“命定纸”,生下之时,就是等,是“一个恰好的时辰”。为什么是一个恰好的时辰呢?那是因为金黄的念想,在唇浪间,如鱼潮蜂拥而至,当此之时,那种前仆后继的踏浪诉求,却反成两处闲置的“妄路”,“左边是你看不见了的杂念右边是我想家的私心”,伴行的,只有“午后的阴雨”。诗人从真实的生存空间,大步跨进寂灭的空间,眼见的是正向,闲思的是反向。正反切换,好似梦圆梦碎,这是一种让人耿耿难忘的生命昭告,是别一种旷世因缘。

沿这样的禅悟方式进入《月光》,我们或许可以从更宽广意义上读到这首诗的生命翠色,那种对月光的穷形尽相的描写,其实是在晓示时间和生命的一种静止状态,笛音荡开阴影,惊碎痛苦,幸福满溢,让旁观的鸟,也跟着一道幸福。而正是这种静止状态,才使不艳羡片刻欢娱者,体悟到内心的光芒“竟直站在我横亘的笛上”。有涯的生命与无涯的时间,才能在薄透的“夜的暗语”和山岚间,就此获得“明月的巢”。

  月升月落有禅意,考究的茶道,亦可参禅。这禅机,就在那紧紧捂着的不能泄露的仙气里,就在《栊翠庵里话三杯》中。阳光这首《栊翠庵》,是通过“泡着一盅茶的命”这样的文化寻踪,来言人生的“观色、闻香”的。在诗人看来,“再斟芷兰”,实在与诗意中国“一个美美红楼的山山水水”,是血肉相联的。但是五千年留存的幽清的坎——茶中秘语,谁可破解?靠俗人是不行的,他如何吃得“玄机的雪绕着颦眉冷香走”。这一等候又须至何时?大约是在冬季?是在两块玉渐渐有了“知己的凉”之时?但愿不致“恍如隔世”。好在,“三杯”的余味,趁着“玉的润齿”,追着甘露和幽茗的“新悟”而去,那是“茶香”……

  而雨滴中,则是《一朵海棠隐藏的秋》,是留在了天涯的昨日。不朽的,是诗的语言“晃了一晃”的“弱小的影子”,那么细小,“粉红,单薄的肉体”,为隐忍的秋天突然睁开。是秋雨也平息不了的《黑白琴键》,是“黑暗与光明互诉”,是冷的暖的日子在喃喃蔓生。是《梦境》中的睡姿昏沉,而“我是你怀里蜿蜒而上的山道”,“淡出的人影和雾凇总是那么贴切地单薄”。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种忽而直冲浩荡青冥,忽而低飞徘徊于人间的语言模式,这种模式,一定不是出自凡胎肉身的汪有榕之手,而是出自尽扫幽暗的阳光之手。每当读到此处,我都不禁会心头一震,这是来自人间的诗歌么?而与这样的禅意或者禅意诗相遇,我更觉得无限幸运,人生匆匆来去,劈面遭逢,就是一种旷世因缘。这如何不会让我时时感到蓬莱顶上,又新岁华?

  现在,我必须随着阳光的《冥想如禅》,“于无声处留白”。即使无人知晓“一尾深水鱼的心事”,总须“轻轻握出一些横空的禅来”。即使不借一舟一楫,难以穿过无主的水域并永被隔于“一渚芒草的清幽中”,即使“无法涤清你的原貌”,亦须在半山半云之间,“扶着墙走到看不见自己的影子的角落把头颅放进空茫”,让“来者无界、去者无心”,而举头三尺,就是俯视芸芸众生的神灵。这样的禅味,已经足以称为新的岁华。

  然后是《众象》。是真正的“香风拂面,法象庄严”。释迦牟尼佛拈花,迦叶尊者破颜一笑——玄妙得不可言及。然后是花开花谢,有云踽踽独念前世的扰攘,身后是无边的洪荒。于是有了“于静中动,于无中有”,于是有了禅偈“净土不必远”。

  看起来,阳光是铁了心要把我引进“实相无相”的“微妙法门”——然而就在我生出如此念头时,却再被风轻柔地包裹,撞入《暗香》——撞入尘世。是春日明媚阳光的恬淡画像,是人面桃花,是粉嫩粉嫩的语言,“探头,绽开,低下”,眼眉垂处,猛然又见“芦苇弯腰低头喝水的地方”,那是《行云,流水》,是断水不再西归,是年岁蹉跎;是江湖何曾平静,再三误入;是浅浅的醉,不问昊苍,心在蓬莱顶上便好,留住“坦荡荡的胸怀”便好。

  洒脱、清新又略带忧郁,是阳光诗歌当中,自成格调并且最能打动我的所在。这里不仅有伦常,也有禅机。像《欢喜》,只要保留“眉目深处的微语”,即便老去,也有一杯爱情的水。像《伽南香娑罗树》,人所能看见的,都熄灭了,犹如娑罗树上的繁花。微风拂过发梢,爱恨顷刻间“云散烟消”,无论是怎样“鲜活而蚀骨的形容”(此处的形容即指容颜),都只封存在枯荣的树木之间,时间的沙漏在写就“生命,是死亡的瞬间”。其中,对于情感的诠释,是一种伦常,而对于生命、死亡的感悟,则是禅机。所以,阳光在诗歌道路上,的确往前走得甚远。可以再听听他的《琵琶语》,那种对美的意象的敏锐捕捉,那种将琮琤作声的乐器,比喻为四散的珍珠的出言,那种来自白乐天笔下如泣如诉的琵琶语啊,由阳光接续,那是他在打开内心的最后一道门扉。此时我们可以齐齐看见,一颗纯粹的灵魂,一颗并不显赫但绝对高贵的灵魂,正偕同一只鸟,扑愣愣飞走。宿醉依旧,时间依旧,可伊人何处?寂静等待《僧敲月下门》之际,正是岁华又新。只是,毋须性急,地老天荒,怕也是为了“一首写也写不完的诗”,不管是推还是敲,“万籁贴着俱寂的门”。贾岛的典故,被阳光施予了僧侣,唐朝的苦吟人,就此披着月的袈裟,站成了千古迷蒙的影像,仅存逝水如斯再不复回。

  那就还是《怀旧》罢。黄昏岂是一下子可以看尽?谁道一个偌大的虚怀,“秘不可宣”?谁道《雪,埋下哪一首冬眠的诗》在复制此刻的寒冷?一颗颗小小的好奇的心,是谁会有那么执著?阳光啊,阳光,你有怎样温热的内心?你的诗歌,早已超越了冰冷的理性,获得了足够多的人间情味。不妨让我们这样去体会:深入到诗歌的内部,并且再深入一些。你可以躺在空山的怀里,让花儿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像风想怎么煽情就怎么煽情,配合一场雨的下落,听《鸟语》。是的,不妨《入世》,让叶子打在自己肩上,听它幽幽出声:“我是你的被世俗遮蔽的那双法眼”;让《雨打芭蕉》完成空灵的弹拂;让自己欣赏《一个人的独立》,“允许暮色再盛大一些允许一个人在俯仰之间可以按住这陡然升起的苍茫”,让自己在遗世独立之时,问问内心,是否看见了蓬莱顶上的那一束光?

  正是那一束光!那束光,是阳光“怎能狠狠心,转身就忘了”的歌吟,是这种歌吟中满盛的酸甜苦辣,是诗篇里头闻之有味的“小小的舌尖”。当这束光映亮我们的灵魂时,或许,我们就可能会再次偶遇《一个人走失的时辰》中的“明明灭灭的灯火”;会再次偶遇《远和近》——那是在唐诗宋词里绿遍江南的远一些的春天,是由一群黑蚂蚁快乐搬运而来的近一点的春天;会再次偶遇《浮世之美》——那是万顷深蓝、浅蓝构成的灵境,是无法言说的空白和自由,是恒久的时间之水,是旷世的因缘,是蓬莱顶上,又新岁华。

  一波涌起,万波相随。而这万波,又如何能够舍却《父与子》?阳光用“云烟、雪浪、诗、不灭的灯盏”,构成了山河俊美和“你恋着的人间”,而抒情主人公则欢喜于一个孩子的睡相、一个黎明,在“天一直空着”之际,互换一段“彼此无忧无虑而忘我的时间”,阳光的诗,始终不离时间的主轴,如此的循环往复,实实在在有种一唱三叹之美。

一波涌起,万波相随。列出了前面的二十六首作品,最后的《西禅小札》,作为压轴之作的诗篇,这万波中的重要一波,又如何可以略去?我自然知道,禅机是道不完的,然而,本诗对于整部集子的无论哪个篇什而言,它都负有收结使命。所以,它成为踏入红尘、靠在禅空的梦阶上的“佛”,所以,它似乎命定就要献出诗前小序,道是“转眼六月,茉莉,玉兰,红荔枝,李仔(原文如此),禅寺,品茶居”,而此刻,黄昏将断未断,玄禅的上空惊见树影斑驳的塔顶,云浮绘盖顶——诗人“终于可以安静了下来”,看世间熙攘、时间穿梭,看一树佛笑。

一波才动万波随。最初的一波属于阳光,阳光的二十七首诗,成就了我和他文字唱和的新的因缘。但是,被我迎进内心的,绝不只有阳光,还有少木森,还有其他诗人,还有更深厚意义上的禅意和禅意诗。那么少木森是这汹涌而来的万波之一吗?说实在的,我无法作答。因为,我自己已经被这漾动的海涛晃花了眼。

  我或许只能以参禅的方式,来辨别这吞天沃日的万波了。“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的偈子既作此言,则这最初的一波和万波,又有什么前后区别呢?

少木森们不也是用自己的方式,在看“世间熙攘、时间穿梭,看一树佛笑”?这种方式只属于他们个人,这种不与人同的方式,其实在本质上,就是初起的那一波。

  我非常惊讶,在整部诗集的开篇之作《永恒》中,少木森同样用一些具体物象,来验证时间的不朽和禅意。冥冥之中,我以为,以这部诗集为媒介,少木森们和我同样结下了不解的旷世因缘。这难道不也是蓬莱顶上,又新岁华?

  只是,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少木森的笔意似乎显得很散淡。他将在自己窗前唱出一些“像水滴”的轻音的“几只不知名的鸟”,写得让人顿时生出无限神往。因为,在这些鸟飞走后,这个冷冬,仍然有“几分鲜活”、“几分的期待”。尤为奇特的是,诗人用内心凝视其它事物,竟获得了一种成像,那就是,他后来发现,有几枚树叶,“也很像那些小鸟”,寂然无声地站在那里,“顶着一片银灰色的天空让风景因此雷同”。诗意表达至于此,似乎已经趋于完满了。但是,不同凡响的少木森并未罢休,他在这些物象之中,楔进了更为坚硬的内核,他让“窗外一直有风”,劲吹的风,当然一定会摧枯拉朽,而叶子也禁不住风吹雨打,它必会枯萎凋落。少木森在这里,没有违背自然规律,给落叶赋予强大生命力,而是照实写来,“不一会儿一枚树叶落了又一枚树叶也落了”,并且,落了还不行,还“被风吹远了”——这正是宇宙铁则。那些“曾经的小鸟”会飞走,则“这几个叶片”也就一定无法留住。“无法留住”,好像已经接近禅悟、禅心、禅意、禅机、禅理了,整个篇章好像也可以就此戛然而止。不过,少木森却把这样的短制,经营到了极致,他将这些小波浪聚在一块,活生生掀翻了这“无法留住”的堤坝,一片汪洋都不见处,却留下“我”拍的“几张照片”,于是,“风景也就成为永远的永远”。如此跌宕起伏的运笔,不能不让人停下脚步,去屏息细察一个参透了生命秘密、心有灵光、却仍在寻找方向的少木森,去真正听他解释现实的意义;去真正听他用沉痛的语言,述说被冻雨杀死的“一对精巧的斑文鸟”,被怎样制作成标本;去抵近他的深刻的《真理》,去抵近他的词语和启示,去抵近他仰头发出的预言,去抵近他最忧伤的眼睛和最清冷的月光,去抵近他坦然的旁观,去抵近他“花瓣纷乱”、“游人如织”、“蓝山雀悄然飞去”的桃源,去抵近他在空茫深处撩动的乡愁,去抵近他精神世界所企盼的秩序。好一个少木森,他的诗,无处不留禅味,但又无处不脱禅味。禅之有无,其惟在心;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少木森《永恒》

 

几只不知名的鸟  在我窗前

好几天  她们几乎都那样

唱出一些轻音  像水滴

而后  飞走

带给这个冷冬  几分鲜活 

几分的期待

 

后来  发现有几枚树叶

也很像那些小鸟  

是不是  也学着这鸟儿

独独的站在那里  凝着水滴

顶着一片银灰色的天

让风景因此雷同

 

可是  窗外一直有风

不一会儿  一枚树叶落了

又一枚树叶也落了

被风吹远了

 

我知道我无法留住什么

包括曾经的小鸟 

也包括这几个叶片

于是  我去拍了几张照片

风景也就成为永远的永远

  

陈柳傅的诗作色调近乎冷,这或许是他有别于人处。他喜用“湿柴烧起的火,黑烟笼罩”这类物象,以喻光阴和生命的互相损耗,而生命无法与光阴相抗,所以,人在上古村喝茶,最终“变成了一场最美的梦”。这样一个结局,或许可以理解为,生命的火,浑如湿柴,烧起不易,常常只能漫不经心地等待。内中充满着的,多为“与来世愈来愈近”的感叹。在他的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落日、蚊子、孤山寺僧,看到蚂蚁和黑点,体会到山中的一片寂静……我个人认为,他的《与杰砦公喝酒》、《蝴蝶三章》和《寺院偶记》是代表了他最高水平的诗作。其中禅意,常常令我内心悚然一动。比如《蝴蝶三章》里的“两只蝴蝶的恋情”,“最轻盈的恋情”,“最短暂的恋情”,“诗人爱上蝴蝶才爱上诗一个诗人不能没有蝴蝶关于蝴蝶是为了自己的灵魂变轻”。这样的诗,把人的生命、人的所爱与蝴蝶、与所指更宽泛的物质镜像相比照,相映衬,衬出了灵魂的轻和重。对饮中的陈柳傅,你说说,什么才是蓬莱顶上岁华新?

  转出了陈柳傅的“黑烟笼罩”,我们当依次来看看许志华、玩偶、申儿、一意、岸边、涂熹和泊音了。

  假如我判断得不错的话,许志华大约比较钟情于残缺物象中所含禅意。比如“荒僻的小公园”,比如“山谷,裂”,比如“一截木头”……许的诗,有一种空花盆里的自我追问:“花儿死去了多长时间,我还余下了多少时间”,然后是“花儿死了,我不能和你谈论空”。对于人间的不完满处,许志华的潜意识当中,大约与“废弃的渡口”有很多相类的地方。

  玩偶的地域和时间触角都伸得很长。不但一迈步就踏进了疏朗河山,而且抬望眼便达于千年之后,他从乌托邦式的来处行到理想国的去处,所取的就是形而下和洞穿世事,我乐见他在和时间的角力当中,“彻夜研习空心的秘密”。

  申儿的三月没有台风,只在镜子里照见自己的脸。我感到疑惑的是,怎么这样一个小小少女,也会过早悟到镜子里的自己,“一半深陷黑暗,一半被高光柔化”,甚至“一头刻着生,一头刻着死”。或许,她真的在午夜时分,点亮灯盏以后,看见了形形色色的幽灵?正因为此,所以,我对于她告诉我们“风越来越大”,却不告诉我们“树和鸟的秘密”,而转天又跟我们说“桂花不是花,是香”,也就不致觉得难以理解了。

  一意似乎很关注时间走向,他的诗里,有早晨的清凉,有下午灰蓝色的云层,有夜晚细雨后那些柔软的事物,以及它们不明白的部分,多汁、安静而又甜蜜。诗人在夏日的房间里,看金黄的阳光,看窗户整日里打开;在午后山行,看山已绿遍,看一条小道长出了春草……那的确是和永恒的时间同样等值的“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们何妨与一意同行,去感觉洁净和宁静……

  岸边的物象普遍选得较小,然而小却可以做很大承载。这或许就是诗人能以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并终有所得的缘故。她在冬日倒影当中,发现了生命的刻度,那是安静下来的事物,藏着的一种力量。她在照到对面墙上的冬阳当中,发现了身边的温暖和明亮,发现了片刻当中蕴蓄的永恒。她在窗前,发现由浅绿而至深绿的树木内部,所储存着的雨水和黑夜。

  涂熹的诗有佛缘。我这里所说的佛缘,并非是终日与僧众为伍,而是佛在心中。他在弘法寺,等大师来敲门,失去了时间的概念,这是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能有这份宁静的心,难道不是有佛缘?至于木鱼、钟、寺院,不在别处,诗人说,也是在他心中。尤其难得的是,虽然寺院很远,但诗人拒绝了坐汽车前往,因为,他的寺院,从未生活在尘世。我再猜想,大概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种佛缘,涂熹的诗,才显得相对平和而无戾气吧?

   我觉得,泊音的诗总有一种来自母亲的温暖,有一种来自母性的光辉。当然,我承认,这是由于他在诗中直接写了母亲,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他诗歌特质的判读。但是,即使有偏离原诗样貌的危险,我还是不准备撤步。悬浮而哽咽,总是相隔的叶子,我愿意它一直坐禅,“清静而缄默”,把心事付与迎过来的风。我也愿意目视诗人横躺在摇椅上,让太阳来晒,让月亮来灼。我同样愿意看他在晚秋为皎洁的月亮打开窗。而我又何尝不愿意在蓬莱顶上,看那别样的又新岁华!

阳光、少木森们,这份旷世因缘,我怕是无由从心头放下了。阳光、少木森们,我等着你们摆放好“云雾和深山的味道”,我愿意和你们相约,在下一个轮回,再度遭逢,到蓬莱顶上,看又新岁华。

 

作者简介:李云龙,文学评论家,男,1955年出生于江西吉安, 1982年自南昌大学毕业分配至吉安师专(今井冈山大学)任教,1995年调入深圳教育系统工作。现为深圳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特约研究员,两岸三地(台港陆)作家协会理事。


[转载]《禅意诗人群雕》4——汪有榕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