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的禅意:2015年度禅意诗选读》展示(57)欧阳白云

标签:
少木森禅意诗2015年选欧阳白云文化 |
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
读稿手记:诗人欧阳白云称“用日常口语”写诗,写自己的“宇宙”。这让我想起诗坛曾经的关于“口语诗”的诸多争论,其中,有这样一对争论的观点——“诗歌应当是隐喻的,还是口语的?”因此,还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拒绝隐喻,回归口语!”
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对称辩题,难道口语就不能隐喻,隐喻就不能是口语化的吗?其实,口语诗歌尝试最重要的贡献是让诗歌“每个词语完成了一次能指的还原”,即让诗歌回归一种“能指”、回到生活现场。然而,“能指”与“现场”,难道一定拒绝隐喻,一定不会有隐喻吗?显然不是这样!
有人这样说:人为什么要作诗作歌呢?因为人不免会有将心中的炽烈的情绪变成言语的诉求。而日常的言语,口语等,有时实不足以表达那些更为炽烈和复杂的情绪,于是人们便选择一种更为形象且配合歌唱和肢体动作的语言方式去表达它们,这就有了诗或者歌。持这样观点的人,也就必然认为诗是不同于日常语言的另一套语言方式。所以,就有了“隐喻”一说,就以一种更接近于我们的无意识,更接近于我们的无意识通过梦来表达的那种语言方式来“隐喻”我们所需要的那些思考与诉求,那些所谓“诗言志”里的那一个“志”。
我个人是赞成这类观点的,不过,我认为这“另一套语言方式”,其实也可以包括“口语”。无论以口语写诗的诗人如何探索,一定不会是所有口语都成为诗的!换一种说法,就是他那成为诗的“口语”,就有别于他的其他口语,于是才成为诗。那么,这“口语”与那“口语”为何不同?为何成其为诗呢?应该还就是那个问题吧——“诗是不同于日常语言的另一套语言方式”?于是,哪怕你让诗“口语化”,你以“口语入诗”,还是必须让那句子里有诗才行啊!请细读欧阳白云的这组诗,很口语化,但却也有诗意,甚至有着人生智慧与温静的禅意。“伸出篱笆外的栀子花/白而香/那些散步的人嗅嗅后/还是把它们摘走了/有几朵/爬满了蚂蚁/躲过了那些手”(《伸出篱笆外的栀子花》)……“白鹭贴着河面飞/它的白/融入一河白云里/不见了”(《在路上》)。这不都很口语,却也很诗意吗?(少木森)
屋后这片毛竹
孩子砍来弄成短笛
含在嘴里胡乱吹着曲子
女人一根一根捆扎起来
一把竹扫帚
清扫门前的落叶
汉子小心削出锋刃
密布在后山陷阱里
捕杀月光下的猎物
毛竹不管这些
只管春来发几枝
伸出篱笆外的栀子花
伸出篱笆外的栀子花
白而香
那些散步的人嗅嗅后
还是把它们摘走了
有几朵
爬满了蚂蚁
躲过了
那些手
女儿说摄像的摄不到她
今天早餐的时候
女儿主动和我说起
她们学校的一些事情:
她说昨天上体育课的时候
操坪上突然来了一行
电台采访摄像的人
学校事先也没有得到上面的通知
于是这节体育课就临时安排代表了学校
女儿站在队列的最后面
她说摄像的摄不到她
我说不一定
也许
摄像的今天从队列的
最后面摄起......
对面的熟人已经走了
那天,我站在街的北边
看见了一个熟人在南边朝我望
我就一边喊她的名字
一边向她招手
她也向我招了手
我就想马上过去和她说说话
可是刚一迈步
一辆灵车呼啸而过
我就被迫止步
当我再迈步时
恰巧又来了一支迎亲的队伍
等到新娘子的车队完全过去了
对面的熟人已经走了
在路上
1.枯草上的积雪
化得真快
那些白
春风把它们藏在了哪里?
2.白鹭贴着河面飞
它的白
融入一河白云里
不见了
3.一会儿浮出水面
一会儿泊在缸底
一会儿绕圈圈
金鱼的乐趣
只有金鱼知道
4.一只蜻蜓
坐在荷上
打盹
它的影子
随波逐流
5.故乡的炊烟高过了山脊
那是故乡挥舞手臂
喊游子回家
原载《澧兰》2015第2期

全书索引——链接:
001
001
007
012
018
022
026
031
034
037
040
043
047
050
053
057
061
065
070
072
078
081
084
089
093
096
099
103
106
110
115
119
123
127
131
133
137
142
146
149
152
156
159
162
166
170
173
177
180
184
190
192
195
199
203
208
212
215
218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