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圣君,原名祥、字克勤,福建省永泰县(永福县)嵩口镇月州村人(1139——1181年),《夷坚志》、《三山志》、《游宦纪闻》等记载着的神奇人物。洪迈(1123年—1202年),为张圣君同时代的人,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生于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是南宋一位名相。绍兴十五年(1145年),洪迈中进士,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因受秦桧排挤,出为福州教授。当时其父洪皓自金返国,出知饶州,洪迈便不赴福州任而至饶州侍奉父母,至绍兴十九年(1149年)才赴任。他在任十年专心对福州的人物、民情做了深入了解。洪迈主要作品有《容斋随笔》与《夷坚志》,张圣君被他记载在《夷坚志》中。这书分为初志、支志、三志、四志,每志按甲、乙、丙、丁顺序编次,著成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三甲至三癸各一百卷;四甲、四乙各十卷(今仅存二百零六卷)。相当繁浩,记录了全国无数的人物故事。其中“张圣者”条目,记录张圣君出生、成长经历中的遇仙、出家、入狱、先知等神奇故事。
梁克家(1127-1187年),是张圣君同时代人,泉州晋江
(今福建泉州)人,南宋名臣、学者,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状元,官至右丞相。梁克家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宣抚使时,组织陈傅良等撰写、由他审核署名的《淳熙三山志》。志名三山,实含当时福州所属闽县、连江、侯官、长溪、长乐、福清、古田、永福、闽清、宁德、罗源、怀安等12县地方文献,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地方志。全书采摭丰富,体例详备,精简古雅,文笔流畅,入编清代《四库全书》。《三山志》40卷,内分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附科名)、寺观、土俗等9门。其中“寺院类”六卷记载1626寺庙,基本只简单记录名称、地址,没有人物介绍,但记双峰院时,却较详细记载:“土人姓张者樵于此山,遇人饮之泉,以笋食之,遂绝粒,识字,号张道人,后削发为僧,名圆觉。累住名刹。”研究者多认定这里记载的正是张圣君,你看,又是一位宰相记录之,可见在当时张圣君的声名已经很响。
张世南(1195——1264),字光叔,鄱阳人,是南宋末年文学家、旅行家,曾随其父在蜀做官,自称“游蜀道,遍历四路数十郡,周旋凡二十年”,后又历任浙、闽等地方官,其中在永福(现永泰)当过地方官(官职不详)。他的《游宦纪闻》共十卷计108条中,有三卷8条记载永福人物故事,其中有张圣君8件事,主要记录张圣君“神仙、方技、秘怪之事迹”。张世南说,这些故事是他亲听永福当地朋友吴信可叙述的,而吴信可说这些故事则是来自小时候听到的张圣君同时代老人们的口传。张世南强调说:“张自遇异人后,绝烟火,走入人间历五十年,奇事不止如此。”应该说,《游宦纪闻》是一本颇受文人认可的“文化笔记”,内容广泛,举凡当代掌故,逸闻轶事,风土人情,文物鉴赏;以及艺文、小学、考古、历法、术数、医药、园艺等方面,所论及则“注重实际,不尚空谈。”《四库总目》称其为“多记杂事旧闻,为说部佳本之一”。
记载与传播他故事的有当时两位宰相和一位地方官。可见,他的传奇是真实的神奇、在世时的神奇,而不像民间有些“神级人物”是后世塑造出来的。同时,也说明张圣君的神奇当时已是家喻户晓,而且文化人也多对其津津乐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