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诗2015年度选》读稿手记(13)

标签:
少木森禅意诗文化杂谈 |
分类: 文化随笔 |
链接:征稿启事
《禅意诗2015年度选》读稿手记(13)——
她如此写来:“从一片如镜的湖水中/我看到了:/蓝天,白云,金色的胡杨和沙漠/一切都是静止的,如镜中的画”……“我随手将一颗石子投入湖水/是想打破这湖面的沉默/是想将湖水中的树木唤醒/是想和白云说说话/我看到波纹推着波纹远去了” ……“不一会儿,湖面又恢复了平静/里面的风景不多不少:/云朵倚着树影,天空冷着脸/就像一幅装帧精美的油画在水里洗了洗/又摆在我面前” ……“就像此时的我,突然的一个激灵/不管是来自外界的,还是来自我身体的/总之多么像自己在自己的心底投了一枚石子/溅得往事四起”(《额齐纳的秋天》)。可以说是诗人走近或发现的一个像诗一样的世界,更可以说是诗人以诗的语言创造出来的另一个诗性的世界,用予安适自己的灵魂。于是,诗人让身后的树林里,那一只斑头鸟,躲在树叶里一直不停悠闲地叫,那鸟“所说的一切/正是这个空寂的午后,我想说的”(《额齐纳的秋天》)。
苏黎的这组诗,还充满着“穿越”的意象,她营造的那些穿越,却不是一般意义的穿越所能做到的,一只黄蝴蝶能使她见到前生与来世的好姊妹,一杯酒能使她到了唐朝,一颗石子能把心湖溅得往事四起……在她这个能随意“穿越”的世界里,充满着隐喻、情趣、灵感与冥想,充满着一种“精神出走”的自由与安祥,足于安放诗人自己,也足于安放读者,让诗人和读者的“精神与灵魂”都能在这里“会心一笑”,在这里“安然茹命”!
佛禅有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必然的!“无所住”又是必须的!那么,如何生心又无所住呢?那就要像照镜子一样,“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让我们与苏黎一道“醉到唐朝去”,“清晨醒来用露水洗脸,以铜为镜”,但是,“苍茫和辽阔是别人的事/我要把爱和恨相忘于这一杯祁连之中”(《醉到唐朝去》),这的确很禅意!(少木森)
迎客松《鸳鸯溪,白水洋》读稿手记:诗人迎客松的这一组诗,在写景时,把情融于其中,使景鲜活而有味,意趣顿生。他如此形象地写白水洋:“水本无色,白水洋的水升华到有色的境界,以白闻名。/谁碰触了两岸青山的水嘴,源源流出的清泉,至此汇合。迅速摊开,摊平”(《白水洋,水上广场》)。然后,诗人展开想象,也放开情怀,把这被滩平而呈白色的流水,极富情趣地比喻为“像在天工的石锅上烙一块大饼。/洁白的波浪,撒上葱花,纹印,造型。”视觉、味觉与食欲都被诗人调动起来了,能享用如此的“天上馅饼”,口福不浅呀!何况,这还不仅是“天赐大餐”,诗人说,那地方还“一嘟噜,一嘟噜,水面上漂着白银,任君打捞,勿需字条,凭证。”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景物并充分勾起了人的俗常欲望之后,又用这清凉的水来浇洗欲望,清凉凡心:“天下独绝的水上广场,兼容,蓄纳,濯洗肉身。 水战。漂流。冲浪。清凉着久居城市蒙尘的童心。”诗因此有情、有味,也有清凉禅意。
禅者爱花,似乎天经地义。这是个有趣的事,主张什么都放下的禅者,始终没有放下花草花香,且不说“佛坐金莲上”,且不说世尊“拈花而笑”,万世经典的《金刚经》里也总是:以诸花香,作礼围绕,或者檀香氤氲的……于是乎,我们会发现,禅意诗的“最妙素材就是花木”,比如,古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惟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等,皆“以花香助禅意”,使禅意焕发幽香。诗人迎客松一句“我的文字又一次被这绝世的花草羁绊”,似乎也把我们引向以花香围绕的禅意景致中了。(少木森)
可以这样感觉,这组诗就是对《红豆》一诗意境与诗情的运用与生发,甚至就是对古典诗《红豆》的解读或者改写,使得在“微信”、“蓝屏”、“编程”等背景下的“很现代”的情爱变得“很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