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意诗2015年度选》读稿手记(11)

(2015-12-05 06:30:19)
标签:

少木森

禅意诗

文化

杂谈

分类: 文化随笔

《禅意诗2015年度选》读稿手记(11)

       链接:征稿启事

    《禅意诗2015年度选》读稿手记(11)——

 

 刘小云《现代禅诗三首》读稿手记: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曾说:在一部作品的同一语言上,同时负载着语法的解释和心理的解释。在他看来,语法解释是按照语言的公共法则和运用形式来解释语言的意义,容易忽略语言背后的隐秘意义。心理解释则是读者进入由作者在语言涵义之外营造和展现的心理世界,去感悟、去体验其心理历程,体味其言外之意、文外之旨……解读禅意诗,体悟禅意诗,就是这样——需要用心理解释来体悟诗人的诗心禅意。请读刘小云的诗句:“比秋天先凉下来的 /是寺院那口古钟 /山雀飞倦了/将夕阳一点点收起/藏在腋下”(《入秋》)。以心理感应着寺庙那只钟——比秋天先凉下来了。假如你真有了这么个“秋凉”的感应,会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什么样的精神体验呢?或许,千人有千人的回答,但根基是一样的——那就是基于“秋凉”“寺庙”“晚钟”之下的那一样禅意。刘小云继续展示心理——在庞大的秋凉中,小小的山雀标示出了生趣,标示出了风景的亮点:“山雀飞倦了——将夕阳一点点收起——藏在腋下。”读到这样的诗句,心理一定与平常不一样,可能更阔大,更苍凉,更富有了诗心禅意。但这一些不需要用语言再做阐释,而是由心理而产生隐秘体悟,并体悟这里所蕴含的全部隐秘。

读刘小云的这一组诗,似乎都应该这样读,这样用心理解释去体验与体悟,就读出了其诗心与禅意。

    刘小云说:“诗歌不是诗人要对读者说什么,而是诗人与自己的对话。”这话在理,但这话也容易招来别的说词,比如:“既然诗人你是自己与自己对话,你干啥发表呀?”所以,我主张把这话理解得“圆融”一点,可不可以这样说:“诗是恰好写给诗人同类的人看的,是诗人与同类人的对话……”这,可不可以算是“诗人自己与自己对话”的那一层意思?这个“自己”是一个“类”,那么,诗句就会在“类”中共鸣,禅意就会被“类”们所体味,这才是诗的真正意义,是禅意诗的努力方向。咱们共同努力吧!少木森

 

 黑马《在春天低语的人》读稿手记:这一组诗我琢磨了太久太久,以致于迟到现在才把它列入初选作品展示。为什么一再琢磨呢?就为“带电小草”这个意象。

在《带电的小草》一诗里,诗人叙述“杨树与秋风交谈——关于鸟巢的主题”,叙述“蝴蝶起舞、油菜花黄金”,“山雀在头顶唱了一整天”,营造出了清新的诗情画意,而后怀想“故乡的青草”“抱着月光入眠”。于是,顺理成章地推出“虚怀若谷的星空下,我只愿做一株小草”。诗,就这样完成了,也颇有感染力。可是,诗人说他要做的“一株小草”是“带电”的。

为什么“带电”,我没有弄懂,但几次我读到这里,都会特别地再读一遍,然后觉得好像就是应该“带电”,要改了这“带电”二字,诗还真像是淡了许多,甚至好像不是那么回事了。有时,诗就是这样,没有搞懂,却想读,这就是诗的意义,就是诗作为文字艺术的意义吧?禅意诗,可能尤其如此。所以,对黑马这诗多品读几遍,多沉吟一会儿,或许对解读、思悟禅意诗有别样的意义!

黑马的这组诗,就这样——因为“带电小草”这个意象,被耽搁了许久,最终又因为“带电小草”这个意象而入选了。这——“带电小草”呀!

当然,黑马这诗可读之处还不少,《在春天低语的人》一起句就说:“在春天低语的人,一定很谦虚/外表在尘世中走动/内心有一颗干净超凡脱俗的心”。诗句干净清新,诗心禅意尽显。《19层》说:“我坐在19层高楼之上/远离人间//我仿佛一个迷惘的旅人/灯下写诗”。这种“脱离现实,远离人间”的写诗状态,似乎迷惘,也似乎超脱。对这状态或褒或贬,或不褒也不贬,似乎都行——也不过就是写诗而已,也不过就是一点诗情禅意而已呀!(少木森

 

 毕子祥《朝槿与青春》读稿手记:木槿花朝开夕落,日日如此,引人感慨——生命之短暂易失;却也有人感叹——其生命的淡定恒常。所以,自古多有以“观朝槿”为修炼法门,观悟生命的真谛。毕子祥写木槿,也正是“观朝槿”的那层意思,他“观”出了这样的诗句:“木槿花始终以满树繁花的自足问候世人/今日之花绝非昨日之花/每日刷新,似乎不曾刷新”(《木槿花》)。这诗句无疑包含了这样一对始终相左着,又始终伴生着的观点,其一观点说“阳光底下无新事”,另一个观点却说“太阳每天都中新的”。孰是孰非?无是无非!于是,皆近道,皆似禅。

毕子祥还说:“木槿花,这朝开夕落的花/不仅闻了道,而且显然悟了道/得了道,甚至就是道的本身”。于是乎,“大道不称——木槿的导管筛管里/奔流着潺潺的银河水和滚滚的太阳潮/奔流着我们豁然的懵懂、清醒的混沌/粉紫的木槿花笑而不语/石头张开了悟的眼睛/

复又陷入昏沉的酣眠”。

读他如此“观参”木槿的诗句,自然让我想起自已早些年也写的《观朝槿》:“花序,编成一串念珠 /被一只枯瘦的手捏着 /拨动一下 /你的歌便年迈多了// 几许浮云,几许凉风 /从你头顶掠过 /山前旧日 /雨儿三二滴 //临风听暮蝉 /绝域苍茫”。把这诗列在此对读,可否说明——对禅与道的参悟,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法门,禅意诗的写法,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可能性?

毕子祥的另二首诗,都写“青春”,他比喻精准,述说生动,感慨深沉,有较好的可读性,也颇有哲味与禅意。再说,朝槿与青春形成对比与隐喻,也颇具禅意。少木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