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意诗2015年度选》读稿手记(3)——

(2015-10-22 06:31:17)
标签:

佛学

少木森

禅意诗

文化

杂谈

分类: 文化随笔

《禅意诗2015年度选》读稿手记(3)——

   链接:征稿启事

《禅意诗2015年度选》读稿手记(3)——

  

蒋德明《简单过程》读稿手记:看《流行无限》电视节目。一位姓杨的玉雕大师,用一百元买了一场颜色很深、身上布满斑点的翡翠“废料”,千眄万睐,巧妙构思之后,他雕出了一件《风雨夜归人》的手把件,如今竟然成为价值三百万元的收藏精品……看完,刚好读蒋德明的诗,就这样想——蒋德明写诗,一眼可看出,他不是那种“随手拈来”的写作,而是处处用心雕琢的写法,但写得好啊!或许可以和那玉雕大师做类比,蒋德明常能把不起眼的诗的“璞料”琢成精美的诗。

    他如此“答非所问”地写“放下”:“放下手中多余的食物/放下手中另一部读过的诗集/放下陪伴多日的酒壶/你还要我放下什么”,然后,精雕细琢地说:“皮鞋上的尘土是擦了又擦的/我刚沐浴/一路的汗水也放在水中了/你说/水离月亮千里万里/一汪清澈尽是月(《答非所问》)。一下子,拓远拓深了心灵的空间,诗就写得雅致而跳脱。反过来,由于其诗句的灵动跳脱,写诗的人、读诗的人,心灵空间一下子被拓远拓深。你就“放下”,放下该放下的一切,眼前只须涵养那一湾流水,“水离月亮千里万里/一汪清澈尽是月”。这,多自如,多么享受的一种诗境,一种禅意啊!(少木森)

 

张太成《西风禅寺写生》读稿手记:张太成的诗,有细节,有哲理。他往往面对一个具体事物(甚至只是一个“物件”)进行细致的状写,写出了事物(或物件)的特征、特质,同时赋予事物(或物件)的哲理与诗性。所以,张太成的诗首先可以归为人们比较接受的“哲理诗”,更进一层的话,那也许可说是一种“咏物哲理诗”。

然而,再细读,在张太成的哲理空间里,还流动着一层温软的灵气,那真如“丝丝西风/抚动我的耳膜,/就如/佛的轻言细语”(《告知石》)。这样一来,“哲理”或许就被软化为一种“哲韵”,就不再纯“理性”的“告知”,而多少带上了“感性”的“细语”、“启悟”。这一来,“哲韵”也就成了“禅意”。

这样说,就涉及了几位诗友与我争论过的一个问题:哲理是否就是禅意?或者禅意那就是哲理?这个问题或许可以留给理论家、评论家争论上许多时日,而写诗的人,其实只要记住:你把哲理写到“无痕”时,那一定就禅意沛然了。(少木森)

 

    离开《再看,你会看见光》读稿手记:初选读稿的学生说:“离开的诗,没有读到独特的句子,整首诗却还比较独特。”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个人——儒勒·列那尔。

读过《列那尔散文选》,我对他的许多文章已经遗忘了,不过一说起儒勒·列那尔,我就会记起他的一些“日记”。比起他的“真正散文”,这些“日记”要可亲得多。这些“日记”一改其散文“严谨、精确”风格,而变得“随意、率性”,因而可亲。

列那尔可是反对写长篇文章的,认为写那么多、那么长,还不如写一个独特的短句。他说:“一个用得好的字词,比一本写得坏的书强。”可他认为写得好、比什么都“强”的字词,我没有记住,那他随性写的“日记”反倒给我深刻印象。这无疑可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文章要怎么写,诗要怎么写呢?这,让人沉思!

读离开的诗,像是“偶遇”了什么,就“偶然”把细节及心里想法(或曰感悟)记下来,缀成诗,你觉得它没有特别突出的字词、字句,没有列那尔所要的“独特的短句”,但它可读,可亲,能带你进入诗境禅意。(少木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