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仙居有“仙”

(2013-06-23 14:16:32)
标签:

少木森

文化随笔

文化

分类: 文化随笔

仙居有“仙”

仙居有“仙”

 

                                少木森

 

在我老家话里,评价一个人,有时会有一种说法:这个人很“仙”。这个“仙”字,有几种含义,一是这个人逍遥自在,有如神仙;或有出世情怀,神仙心态。这是本义。二是这个人做事不太依常规,让人跟不上他的思路,甚至不能理解他的做法想法;或者他的名气、他的成就超越常人,似乎非人力所及,带着那么一点宿命,带着那么一点仙气。三是这个人很能,牛气冲天,相当于如今网络语言:牛人。这后二种说法,应该算是引伸义、延伸义。

 

用这个含义来说仙居的古人项斯,我说:这个人很“仙”。我的文章说:仙居有“仙”。这个“仙”就是项斯。

项斯,何许人也?又是如何的“仙”呢?

 

首先,他的进士及第和他成就了千古诗名,真是“不依常规”,有点“仙”。

项斯是晚唐的诗人,浙江仙居县人,《全唐诗》收有他的98首诗。他颇得当时的大文人张籍的赏识,成为张籍的忘年交,两人情谊甚厚,诗风也颇相近。然而,他虽然“献赋才何拙”、“期在振儒衣”,胸怀壮志,想出人头地,想有一番大作为。可他,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名气不大的小文人,在以“知名度”影响取仕已经十分突出的晚唐,他也就一直不得志,科举几度落第,功名难以成就。经人启发与指点,他知道国子祭酒杨敬之“性爱士类”,最喜提携后辈,是可以走的一条“门道”,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谒见。杨敬之阅后,果然大加赞赏,赠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就因为这首诗,项斯“诗名达长安”了,而且,还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使项斯的诗名千古不朽。也因为这首诗,让杨敬之也成就了千古诗名、千古美名。事实上,杨敬之在《全唐诗》里只被收入了二首诗和四个断句,总体上看诗的成就并不很高。然而,有了《赠项斯》的这样一首诗,就足够了,他就足够成就千古诗名与美名了。这诗,还成就了一段“拔识人才”的千古佳话。“逢人说项”,爱才护才之情,天地可鉴,千古动人心。

 

这两人的成名,颇像李白与汪伦,又不像李白与汪伦。李白的成名与不朽当然与汪伦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关联不大。但汪伦能成名,应该完全因为有李白,有李白的诗句了。汪伦当时只是安徽泾县一个县令,如果没有李白那首《赠汪伦》的诗,他只会与历史上许多小官吏一样,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有了李白的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汪伦的名号家喻户晓,千古而不朽了。在这一点上,项斯和杨敬之都颇像汪伦,因一首诗、一个诗句而不朽了。

 

毫无疑问,是杨敬之成就了项斯,就在他“逢人说项”的第二年,项斯进士及第,脱颖而出,实授润州丹阳县尉,而且诗名渐起,才有机会与同样爱才、乐当伯乐的张籍等成忘年交,经常切磋诗艺,使之更臻化境,千古不朽。应该也可以说,是项斯成就了杨敬之,是项斯的诗名,项斯“清妙奇绝”的诗句,使“逢人说项”的杨敬之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动人心,因而千古流芳。

 

这样的成名,是不是颇有点“仙”呢?可以说,这两个人都很牛、且不太依常规,突破常规,带着一点仙气。

 仙居有“仙”


其次,就项斯的诗艺而言,也可说颇有“仙气”。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项斯的“诗总好”,他是唐朝一朝以来一百名内的著名诗人,也算“牛人”,有点“仙”。第二层含义,项斯的诗,既有入世的情怀,也有出世的意念,颇有“仙气”。

 

先说,项斯的“诗总好”吧!项斯曾长期隐居于民间,“初筑草庐于朝阳峰前,交结静者,盘薄岩林,戴藓花,冠披鹤氅,就松阴,枕白石,饮清泉,长哦细酌,凡如此三十余年。”一个有志之人,本心在于追求功名,却命运不济,转而追求自然,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时间里纵情山水,其中的无奈、独孤与苍凉,不难体味,所以他的诗句“殊屈清致”,也让人倍感凄清。请读《赠别》:“鱼在深泉鸟在云,从来只得影相亲。他时纵有逢君处,应作人间白发身。”这是赠别的诗,却也是自怜自恋的诗,也像是讽世的诗,似乎平静而温情的诗句里让人读出一种“冷”,一种彻骨的“冷”,那里有人间之辛酸,世态之炎凉,也有一种“遗世之外的孤独”。其实,项斯的诗总是这样,对身边的人与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似乎是溶入世俗生活中的,但细读之,会发现他与那世俗生活是分隔着的,凡是其诗所表现的,无不是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他欲到大自然中、欲到诗句中去寻求安慰,笔调却总给人以孤独之感,他追求笔墨上的情趣,这种情趣却难掩孤独寂寞神情!

 

现实不合理想,怀才不获起用,于是他虽有“期在振儒衣”之意,却不知道茫茫前途在何处,“他时纵有逢君处”,只恐“应作人间白发身”了,磋跎岁月,终生彷徨于茫茫之前途,他能不孤独与寂寞吗?项斯有许多警句,当时是被“盛称”的,譬如“病尝山药遍,贫起草堂低”,“客来因月宿,床势向山移”,“独存过江马,强拂看花衣”,“不言身后事,犹坐病中禅”,“湖山万迭翠,门树一行春”,“一灯愁里梦,九陌病中春”,等等,不一而足,其实都因蕴有一种人生的孤独、寂寞与苍凉,从而挠到了人心的柔软处,而引起强烈共鸣,千古被传颂。可以这样说,古往今来的大诗人,无一不是孤独的。项斯也算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但他还不算在文学史上很耀眼的人。只是,他曾经用这么多首诗篇、诗句,鲜明地表现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孤独与寂寞,也该算是有点牛,有点“仙”了。

 

再说项斯诗里真正的“仙气”吧!项斯原本是很“入世”的,他对功名孜孜以求,在考场几十载,从不放弃。可是,当他真正考取之后,他好像是醒悟了,甚至对自己为之奋斗的科举制度都有了冷眼旁观式的审视,当他的友人顾非熊在考场近三十年,长庆中(疑为会昌五年)登第时。项斯在《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诗》中写道:“吟诗三十载,成此一名难。自有恩门人,全无帝里欢。湖光愁里碧,岩影梦中寒。到后于松月,何人共晓看。”看得出,他此时只有感慨,哪还有进士及第后的欢乐?可能正是对科举,对官场的这样审视,使得项斯有了“出世”情怀,有了真正的“仙气”。

 

项斯有一首诗,题为《赣州再赠诗》,似乎更真切写出了他那种情怀的转变:“此别重逢又何时,赠君此是第三诗。众人皆醉从教酒,独我无争且看棋。凡事谁能随物竞,此心只要有天知。自知自有天知得,切莫逢人说项斯。”从杨敬之“到处逢人说项斯”到他“切莫逢人说项斯”的巨大转变,我们感受到了“物是人非”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造成这一悲哀的原因可能是仕途的失意,他虽在进士及第后就被授丹阳县尉,却始终没能升迁,终老于此任上,其中肯定让他感受了世态炎凉,进而萌发了许多有关人生哲理的感慨,体现了他超然物外、去留无意、看破红尘的心理心迹。

 

项斯的代表作之一《山行》也是他“出世情怀”的写照。“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你看,林木深深,一渠浸润,几户人家,日午峰影回,草深过鹿群,蒸名制茶,香绕茅屋,抽茧缲丝,隔篱可闻其声。人间生活气息写得真是热闹、细致而生动,却又是那样的清奇绝妙。这是项斯笔下的人间仙境呀!然而,他项斯并不向这人间回归,他却是“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跟着那孤独药客,相随而去,前方是茫茫“岛云”……意味深长,“仙气”顿现。

仙居有“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缘    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