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木森评述禅意诗文化随笔文化 |
分类: 文化随笔 |
超脱与入世 《晋江经济报》2012年12月5日 |
喜欢少木森,是从他的禅意诗开始的,常沉浸在他的文字中,体验《在家静坐》的从容、闲适和袅袅心思萌动的曼妙,感动于他“重阳日”竟能卸去那些俗务俗情,一个人漫步在江滩,“以一个微笑/摇动那枝野菊/花香弥漫/清冷的黄昏/似有音符跳动”,他说:他“没有等着谁来访/也没有遍插朱萸/怀想着谁//九月九/到江边漫步/只想给自己找个理由微笑”(《重阳》)。他的这种从容温静中带着那么一点浪漫和天真,也带着那么一点忧思的诗心禅意,几乎触手可及,让人感动。为什么微笑还要给自己找理由呢?这话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好像不好理解,而在心灵的层面,在灵魂的层面可能就容易理解了。其实许多禅师说禅时,总说禅是离我们很近的,但我们是俗人,我们谁也没有进入到禅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学习,可以效仿啊!这是不是少木森所说的“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微笑”呢?我们面对尘缘尘欲,肯定有烦恼,有郁闷,我们笑不出来,那就找个理由吧,说服自己,露出笑容。这好像有点无奈,可不这样又能怎么办呢?就像禅师所说的:“山不移过来,那就我走过去”一样,让人觉得有点儿“无奈”的意味,可那也算是一种放下,一种心理上的轻松啊!换上我们世俗的说法,对生活中无尽的烦恼,我们“阿Q”一下,不就自己轻松多了吗? 但是,现实的世界里,必须面对的世俗喧嚣与纷争太多了,有时候也太难了,你都一笑了之,那没有相当境界是不行的!在《少木森教育文化随笔今选》里,我读到另一种面对方法,他心目中似有一个完美世界,那是一种超脱现实、形而上的纯净境界。而当现实的残酷一次次摧毁内心渴慕而向往的纯美与洁净时,少木森一边在写诗,写禅意诗,在修炼心灵,像他所说的那样:“以禅眼观物,以诗心生活”,营造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禅意诗心;一边却正视现实,用激扬的文字演绎他的思考,他在《两般读圣贤》中尖锐批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没有秉承孔子的“法先王”思想,而秉承的是荀子的“法后王”思想,直接导致了数千年的专制与屡禁不止的腐败。
少木森的散文随笔非常的入世,在他的文字中,那种在其禅意诗中若隐若现的“旁观”与“边缘”的姿态不见了,变得“在场”,变得“投入”。正因为投入,所以面对一些无法排解的世事,难免激愤。少木森笔锋颇健,但他似乎动笔时总是有所收敛,是一种与他的诗歌写作相关的向内求索,向人心求索的写作模式。他写唐朝诗人宋之问,触及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那就是历朝历代为什么总有“文人无行”的事儿发生,他说,那不是简单的问题,而是与制度相关,是历朝历代的“极权”危及人的生存,是人的生存本能的体现,更是因“极权”而容易“造神”,容易让人产生“盲从”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