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木森禅意诗评述文化 |
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
《少木森禅意诗精选精读》选例之十三
47.台风天:我们聚会(禅意诗)/少木森
风吹过树梢
我们站在风雨下面
一个绰号
在我们的记忆里醒来
有的清晰
像这雨中的树
笑声一忽儿飘向这一边
飘向另一边
像一片片树叶离开枝头
偶尔有几片
像雀鸟一样飞起来
这一天是台风天
树上
偶尔的叫声
内心的皱褶与沧桑
现如今,同学聚会、战友聚会很普遍,写这类聚会的文章也多。这是一种怀旧,是一种诗意,也是一种沧桑。
今年的五月,我就连续参加了两场同学聚会,一场是中学同学聚会,一场是师范大学同学聚会。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时,我都属于那种不善交际的人,原先与很多同学是少有交往的,有的同学甚至很少说上话。可十几、二十年后相遇竟然也觉得亲切异常,也有很多话说。还有,那就以前不涉及的很多话题,现在也可以落落大方地交流,以前存留心中的谜团如今也可以一一揭开,岁月中的一些悬念也在交流中哐啷落地了……
只是,谈过了以后,我们还能再谈什么呢?
诗人少木森的诗《台风天:我们聚会》给人很深的印象,也许就在这里。我们聚会,我们无话不谈。可是,那“像这雨中的树/远处的山”,是远去了的事物。而眼前只是:“风吹过树梢/雨飘过树梢/我们站在风雨下面/相互打量”。毕竟社会地位已经拉开,有人当了不小官,有人发了不少财,有人还是平头百姓,有人还一贫如洗。我们能是一路的人,能有一样的话题吗?能谈在一起的,只是“一个绰号 /一段故事/在我们的记忆里醒来/有的清晰/有的模糊”。谈完了这一些,我们就会无话找话,甚至会完成找不到话题!
我不知道,少木森这诗是想像,还是写实?他与同学真的恰好在台风天聚会吗?但“台风”这意象确实有意味。每次聚会,我几乎都有会想起少木森的诗句:“这一天是台风天/风呼呼吹着/树上真的有雀鸟拥成一团/偶尔的叫声/似乎透着/内心的皱褶与沧桑”。
是的,同学聚会给人最深的感悟就是“沧桑”二字,真像每次台风天里看到的一些雀鸟拥成一团。
少木森的诗在这一点上很出彩,他总能把一些抽象的词说得具体可感,比如,把这“沧桑”说成“台风天里一些雀鸟拥成一团”。
通往天堂的路
不像是张扬也不像是低调
飘起的香雾和飘落的香灰一样
你看不出那是执着还是散淡
是不屈从命运还是听从命运摆布
祈祷幸福
那细细的香雾是最轻飘的
却又那么有份量
缭绕啊缭绕
还有那一脸的表情
香雾袅袅
苗得道:给自己心灵点一柱香
从少木森的诗论中知道,他始终主张“诗,要精准。”他的诗里经常有生动的细节,而那些细节之所以生动,往往因为那些细节是“精准”的。在这首诗里,也有很精准的诗句。比如,“通往天堂的路/原是一柱清香袅袅”,因比喻的精准而有了冲击力,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再比如,他说一个人的心乱了,他说:是那细细的香雾“缭绕啊缭绕/绕得心乱如烟”,然后,回到可视细节上描写:“还有那一脸的表情/恰似香雾袅袅/看上去也好乱”。
一个人为什么心会乱呢?诗人没有说出原因,但诗人说:“通往天堂的路/原是一柱清香袅袅”,这是不是诗人所说的“心乱”的原因呢?我感觉,这首诗很微妙,寓意深厚,似乎是一个大题材的诗,比如,涉及信仰、信念什么的……当然,诗人没有这么说,诗人要说的是什么,似乎就是不肯说破,只是让读者自己来悟其中的含义或暗示。
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这诗,也许勾起了你很多的心绪,包括灰色的、颓废的、消极的,但也可能是一些深沉的、积极的……比如,这个时候,我就想起这样的话:“求人不如求己啊。给自己的心灵点一柱香吧!”
我不管诗人写什么,我觉得我读这诗时,有这么一点想法,已经是诗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