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木森禅意诗精选精读》选例之九

(2010-05-20 18:09:25)
标签:

少木森

禅意诗

评述

文化

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少木森禅意诗精选精读》选例之九
       

       《少木森禅意诗精选精读》选例之九

            第一辑    纷纭众说

 

               39  降(禅意诗)/少木森

 

                有时候季节非常凌厉  

                像一个词:霜降  

                一朵花要想在这个时候  

                慢慢打开自己  

                需要足够的勇气  

 

                有时候季节只是虚张声势  

                也像一个词:霜降  

                一朵花就在这个时候  

                慢慢打开自己  

                我还是看见  

                一种神秘的微颤 

                

 

                靓了点儿:寻找原初之物的意义

 

少木森的诗,看上去就是用心在说一件件小事情,在说一个个小感悟,所以,他的诗有一种偶然邂逅的感觉,他不知道要写什么,只是他总在注视着可写的事物,当事物触发了他的感悟的时候,他就有诗了。这样说,应该是扣准了少木森的写作特点的,但这样说还未能把少木森的创作和别人的创作区分开来,毕竟成功的写作都不是“硬”写出来的,而是有感悟才有写作。但少木森的写作,在这一点上似乎典型一些。可以说,很难在少木森的诗中找到“原初事物”的描述,而是他心情化、感悟化的事物进入了他诗的个性化语境。看一看《霜降》,这个特点是不是很突出呢?

不妨这么说,少木森似乎总是在寻找原初之物的意义,找到了,他又不说出那意义,而是让“原初之物”与“心灵之物”在新的嫁接中突显出了诗情。自然,少木森诗歌的最突出特点是禅意。我与少木森聊过“禅意”问题。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觉得,所谓禅意,应该是禅者对这个冷峻世界的一种温暖的注释和向往。”这的确很“禅”,很智慧。难怪读他的诗,除了恬静淡泊外,还有的就是温暖了,而且是一种面对“冷峻”、面对“艰难”、面对“忧患”的温暖,是一种充满歧义的“温暖”。

请读网友“平和”和“罗飓”对《霜降》的不同评说,平和说:“一开一放,有非常固定的法度,虽然季节在变,可是在变的当中,还有不变的法度。外变、内变,使人知道惧怕,人生都是在小心谨慎中。看人生,看世界,一点一滴都要小心,天天在忧患中,天天在恐惧中,为什么有许多事情,不动则已,一动便会招来痛苦与忧愁?”罗飓说:“花,总想打开自己,但在霜降时节,是何等艰难。但,它还是打开了,在白霜的凝视中,它笑声微颤,人们想送点温暖给它,但却被它给温暖了。”

    我不知道,评者是不是深研禅的人,只觉得这些说论的确在禅语境中,两人的观点一结合,禅的意味出来了,诗的禅味被读出了,于是少木森笔下的“霜降”不再凌厉,而是温暖。

 

《少木森禅意诗精选精读》选例之九

                   40 和 平(禅意诗)/少木森

 

                 和平 就在擦枪的那一刻

                 使我感知它的质地

                 许多血

                 都在某种信仰中流尽了

                 尔后换取了和平 而在和平中

                 这信仰又分蘖出

                 许多种信仰 为某一种信仰

                 又需要流很多血

                 和平 因此而厚重而苍凉

                 像握枪的手结着

                 一层又一层 老茧

 

                 有诗人说——

                 每一条道路都通向和平

                 读一首诗

                 我已闻不到一点血腥

                 诗人那握笔的手 结不出老茧

 

 

刘忠诚: 有生活热度的血色书写

 

    我以为,对于一个内心深沉的诗人来说,任何诗的题材都将被穿透的笔力所击穿,任何看似微型的生活都可开掘出宏大与深远。少木森的诗就具备了这种品格。他的《和平组诗》就不回避当代,不回避非常入世的世界性的大热点——“战争与和平”。诗中,他与众不同地把“和平”比作是“像握枪的手结着/一层又一层老茧”。形容“和平”,不用“和平鸽”,不用“橄榄枝”,而改用了“老茧”,这不仅显出诗人使用意象的新颖奇特,不同俗流,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丰富了“和平”这个主题的内质容量。它至少有四个内涵层次:和平得来不易,要赢得和平,握枪士兵的手就必须付出老茧,这就意味着无数人必须因此而付出相同额次的鲜血;“和平”总是与“枪”,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思“和平”,也就必然要相应地反思“战争”;“和平”为什么一定要与“枪”,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呢?难道没有别的选择?“老茧”这个意象让人超出“战争与和平”话题本身,往人类与人性更深层次的方面去想;和平之后又是新的战争,然后又通过新一轮战争赢得新一轮和平,战争与和平总在不断地轮回,这也就是诗所描述的“许多血/都在某种信仰中流尽了/尔后换取了和平/而在和平中/这信仰又分蘖出/许多信仰/为某一种信仰/又需流很多血”,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平是握枪士兵手上的老茧,而战争则是人类心上的一个老茧。这种大忧患体现了诗人关爱人类、俯瞰世界的大爱心与大胸襟。这些完全入世的诗,完全生活化的诗,是诗人对生存感悟的一种有生活热度的血色书写。歌吟的调子有时铿锵,有时低回,有时甚至忧郁,但诗与诗人的两只眼睛却是始终睁开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