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与术语
----再说“禅意”(5)
少木森
写作并发表禅意诗以来,被询问过好几次,说你既然说是“禅意诗”,为什么诗里很少有常见的佛禅术语呢?
“道不远人。”“真佛只说家常话。”这二句真言,一句来自道家,一言来自佛禅。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真理总是简单、易懂的。那一种满口述语的布道与参禅,显然是把事情搞复杂了,是离道远了。所以,禅宗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讲“平常心”,讲明心见性,随即可得。讲自由心,讲慈悲心,禅意就在这“三心”里,禅意就在生活中,生活里有禅,生活处处有禅意,“三心”既到,触目皆禅。
我写禅意诗,其实就是这种“生活禅”主张的体现,就是想把我自认为对我有启发的平常生活感悟记录下来,我希望里面有一些看似简简单单的东西,含着一些因子,能引领着我去窥一窥人生的某些真谛呢。(当然,这也许永远只是奢望,我们或许永远不可能接近"真谛"。)
我觉得,真正的感悟是不需要太多术语的介入的,因为,我们思维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灵感阶段,灵感火花一迸,一个带着体温的想法来了。这个想法,是不需要太多术语的。而第二个阶段是表述阶段,这就要借助一定的术语了。我希望,我的诗只是对我感悟到的生活禅意的述说,是一种诗意灵感的表达。而不需要借着术语来进行“完整”或曰“完善”的表述。这样,会使诗更跳脱,更有灵气灵性;使诗更成其为诗!
有人不是这样说过吗:“古今禅诗,禅与诗的融合,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禅入诗,即直接将禅语锲入诗歌,这种方式可以让人在阅读的第一时间里,从文字视觉信号上感受禅的氛围,但这样的禅诗对于初学者或参而不悟者来说,最易流于禅语的互解……
另一种是引禅入诗,即把禅的智慧、方法、理趣等引入诗歌,内省、客观、静虑、隽远……”
后一类诗歌可列举出许多的,比如唐代王维的《鹿柴》,如是写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全诗无一个“禅”字,而禅意盎然;再比如宋代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也是不着禅字,而禅机顿现。
要说拙作《白杨林初霰》当时还真是一直揣摸王维的诗,甚至是学着王维的诗才写成这个样子的。邯郸学步,也许可笑,但我相信,诗里有我自己的人生感悟,有我平常平凡的生活感受在里面,那就是我的“禅”呀!
附:《白杨林初霰》(禅意诗)
少木森
一百年
老了许多人死了许多人
而随意抛下的一些风景
沉浮在季节的冷暖中
永久的回声依然是风
荒原以淡漠的姿势驱策
鸟翅、流霰以及一些情绪
鸹噪入林
流霰说,伟岸是诗潇洒为舞
鸟翅说,温暖我吧绮丽的树
树以滚雷的声音滚动缄默
情绪想,每支枝条
都有一个幸福的方向吧
譬如太阳
一百年!一百年?
所有的风景遗忘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