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省精神與反省方式

(2008-02-09 11:36:55)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随笔
 2008年1月31日菲律濱《世界日報》-----

反省精神與反省方式

 

——評王勇《開心自在》一書

 

少木森

 

    王勇《開心自在》一書共收92篇文章,每篇數百個字,是為菲律濱《世界日報》寫的專欄文章。這種篇幅的文章在大陸各大小報上也常見到,在海外的華文報上也會常有,但多數屬於“快餐文化”、“消閒文章”,其價值無非在於娛樂和消閒,至多幽上一默,樂呵樂呵。而王勇卻要它“小處見大”,蘊一顆“赤子之心”,蘊著一種拳拳的文化使命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王勇的這種文化使命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已經被不少作家、評論家評述過,台灣大詩人洛夫甚至說王勇是“心靈的清道夫”,說王勇文章透出的光芒是“智慧的,更是道德的”,“他教人做人處世,自我修煉,卻不為讀者預設任何教條式的框框。”我覺得,這話說得中肯而貼切。細讀王勇的這類“道德文章”,會發覺其中透出的是他有一定個性的“反省精神和反省方式”;換一句話說,王勇是要人重視對自己生命歷程的不斷“反省”,而且他還不厭其煩地介紹“反省”的方式,那就是通過對自己生命的觀照和體悟,來呈現生命的進取與快樂,同時這種觀照和體悟,本身也應該充滿快樂。

 

  這書開頭的一篇《反省是失敗者的專利?》,可謂快人快語,文風犀利,一下子擊中了華族人相對缺少的一種“普及性”的“反省精神哺育”。文章的本意——或者說,王勇潛意識裏就是憂患著我們反省精神的薄弱。

 

  是呀!中國文化中早就有一個詞:‘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長期以來,這種“反省精神”基本屬於文人式的“吾日三省吾身”,形式大於內容,我們或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著較全面的認識,但為什麼是這麼樣呢?主觀原因是什麼?客觀原因又是什麼呢?這些,我們真正去反思還是比較少的。很多時候還總是把客觀原因說得多,有意無意地放大這客觀的因素,畢竟我們講“面子”啊,我們不可能總說自己不行啊!

 

  分析一下中西宗教信仰方式的不同,我們會發現,在我們“最具根源性”的世俗化宗教意識裏,我們大多為“功利性”的:我來求菩薩,管我是好人還是惡人,管我求的是賭博還是販毒,反正我給您香火錢,向您叩頭了,許下願了,您保佑我吧!您保佑我如願償了,我就來報答您,多給香火錢,甚至給您重塑金身、重新建廟……這和世俗中的求人辦事模式又有什麼兩樣呢?這其實有點可笑,我們且不說什麼唯物主義者,就當我們完全相信這神的存在、神的靈驗,這裏也存在問題:既然神與我們俗人一樣,也有世俗欲望,他們與我們又有什麼區別呢?又怎麼會有“萬能”的神力,來保佑我們呢?我們肯定希望他們與我們不同,有超然脫俗的地方,有超然的力量。可我們又指望他們和我們一樣,有和我們一樣的欲望,我們給錢,他們願意收,並且願意為我們辦事……哈,這不可笑嗎?不自欺欺人嗎?如今我們常說“性格即是命運”,“求人不如求已”,這在國外信徒那兒似乎體現得好一些,他們在“主”、“上帝”面前懺愧,把自己這一段時間的行為反思一下,請求“上帝給我力量,讓我做得更好”。他們的宗教意識裏當然也有“善惡相報”的內容,但這種“求已式”的“懺悔”、“反思”、“精神家園的回歸”、“人格的完善”,無疑更有助於人的自覺意識的形成。

 

  似乎就是著眼於這種自覺意識的形成,王勇很堅決地說:“反省,不是失敗者的專利,而是失敗者的盲點”,“反省,不但不會是失敗者的專利,而是成功者邁向勝利的基石”。翻讀他的《開心自在》一書,直接談到“反省”的有《反省是失敗者的專利?》、《學習“說真話”》、《審視傳統》、《平反武則天》等等篇目,仔細讀讀,其餘每一篇也幾乎沒有離開“反省”、“反思”這一個主題。而且,可以這樣說,《開心自在》一書充滿對現代生活的“反省”、“反思”,又不忘與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鏈接,使得種種的“反省”、“反思”,有了一定的廣度、深度和厚度。你看,他在《監督與寬恕》一文援引了西方諺語:“沒有監督,天使也會變魔鬼。”然後懇切地說:“歷史告訴我們,沒有一種事業是靠寬恕發展起來的”,“揭發弊端,讓人產生警惕,不但需要,而且迫切需要,只要出於真誠和善意。”再看,他在《心靈救助》中,引用蘇東坡與佛印禪師富有禪機的對話,又引證了梁武帝的詩句:“蘭湯浴身垢,懺悔淨心靈”,而後自然得出“反思”的道理:“心靈救助,須從自己救起”。王勇還非常重視“知行合一”,並主張對文化的辨析,他在《實踐出真理》中如此說:“真理越辯越明,辯後的真理若不實踐,真理是僵死的空話,對社會毫無良性的作用” ……總之,我有一個感覺,王勇《開心自在》整本書,幾乎全在講“反省”、“反思”,而且要人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在行動上,在實踐中不斷反省與反思。書中有的篇目對反省反思講得直截了當,有的雖不直講“反思”,而實際上不動聲色,的確有了“反思精神”,反思出來的,還特別實在和巧妙,使讀者有了更多的思考。

 

  自然,我們面對世態種種,需要“反省”、“反思”。反省反思,可出經驗,觸及靈魂。但是也不要把“反省”說得太道學先生味兒了,弄得“太嚴肅”了,甚至道貌岸然了。那樣太累了,太不讓人開心快樂了。所以,王勇在文章中還不厭其煩地介紹著“反省”的方式,主張“反省”是一種自我觀照,是頗有生趣的,是自我回歸平淡,回歸到平常心。他說,“反省”不是“把自己弄嚴肅了”,可能只“為了如何在有限的時光裏,過快樂日子,做一個開心自在的理性之人。”我欣賞王勇這一觀點,這看似把“反省”說得平常了、隨意了,卻使“反省”更契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因此這種“反省”觀也就成為人生日常課程之一,是一種平常心的體現了,不顯得那麼嚴肅而高深了。

 

  王勇的確不喜歡自作高深。他在《玄非禪》一文中談禪,談得很生活化,很淺近易懂,他引用了台灣詩人渡也的詩《愛》來說禪。這詩只有四行,卻寓意深遠:“恨是多角形的/把恨含著,咬碎/再吐出,成為圓圓的/愛”。王勇說:“多角形的恨入口不能即咬,會刺破嘴,必須含著,耐心化去恨意才重塑新型……”他說:“詩中的‘含’字便是字眼,富有禪機。含著才能包容,包容缺少不了愛的元素。玄非禪,禪即生活。”這是很有見地的,我們說禪是一種智慧,是生存的智慧,生活的智慧。那麼,我們又如何能獲得這種智慧,真正去禪悟,去禪悅的呢?那就是觀照自己,反省自己,反思自己,把多梭多角的“恨”含化了,就成了圓融的“愛”,就必然快樂了、和諧了,“禪悅”了,就回歸本性,就返回“赤子之心”了。

 

  王勇在書中專談佛法禪理的並不多的,但其反省反思的方式與佛禪的“法門”是相契合的。有高僧大德這麼說過:若要簡潔修煉,可把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為五千字的是《金剛經》,再把五千字的《金剛經》濃縮為二百六十多字的是《心經》(即《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然後,可把心經濃縮為一句,就是「照見五蘊皆空」,最後就濃縮為一個字:照!也就是說,如果你能時時“觀照”自己,“照見”自己的本心,那麼,就入禪了,就得生存的智慧和真趣了。王勇所說的“反省”,也基本上表達了這麼個意思。

 

  而且,王勇在寫作這些帶著較理性的小品文章時,並不是簡單的高高在上的宣講、佈道,他還沒有忘記引用一些情趣盎然的小故事、小情節來做為打開讀者心靈的鑰匙,與讀者間實現了親切的溝通。王勇的這本書,因此有了幾分意趣,幾分自然自如,幾分坦蕩坦白,足可見作者的性情,屬於性情寫作。

 

  我想,只有關心人的心靈世界,才是真正地關心人和生命質量。一個有情趣的寫作者,他的生命質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讀者的親近。誰也不願意與一個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諧地溝通,誰也不願意與一個遠離自己生活的人去溝通。我喜歡王勇這一種“性情寫作”,喜歡在他的書中與之對話溝通。也許,和我一樣喜歡讀王勇的應不在少數吧?

 

        附——王勇简介:王勇先生,七十年代末定居菲律滨,现为菲华商联总会外交委员、菲华各界联合会顾问、菲律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顾问、菲律滨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菲律滨博览堂总编辑、《菲律滨华报》董事,著有《王勇诗选》、《开心自在》、《冷眼热心肠》等诗文选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