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菲律宾华报》错爱,从2008年1月25日始,开设少木森禅意诗专栏《禅眼觅诗》,每周一到二次。我于博客上也一次次贴出,便于关心着我和我关心的人阅读,也便于博友的赐教和彼此的交流。近日,几位博友的诚意批评,给我很多有益的启发。谢谢了!
《菲律宾华报》(2008年1月30日第十三版
新天地)
[禅意诗]圈
子
少木森
假如在地上画一个圈子
让你呆在里面
你是不是
觉得好玩
绿树
花朵 夕阳
氲氤着诗意
在不远处招摇
只是
谁也不能走出那圈子
一些想离开的人
必须放弃一次次向往
守住
游戏规则
一切顺理成章
这一些把游戏最后做完的人
也许丢弃了什么
就是
没有丢了信守
游戏结束了
他们带着一脸自得
走出地上那一个圈子
心灵
是否
也走出了那一个圈呢
附:关于《圈子》一诗与李方等网友对话
李方2007-09-28 11:53:29
兄好!心被你憾了一下啊!这个《圈子》,这一个圈子有宿舍的味道啊!谁能走得出来啊!
少木森2007-09-28 14:30:19
呵,谢谢各位关注!李方兄,说这圈子有"宿舍"的味道呀?有趣!
李方2007-09-28 17:35:42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你这一类抽象题材的禅意诗,除这首《圈子》外,《真理》《深刻》等都让我震撼,你应该多写这样的诗。
少木森 2007-09-28 17:51:48
几位朋友也说过喜欢这类诗,还转到纸媒了.只是,自己总觉得这类诗容易概念化,所以写得少.再试着写写吧!
李兄,还想问一问,为什么你在“圈子”读出“宿舍”味道?呵,真是有趣!
李方 2007-09-28 18:05:26
不好意思,上午下班前赶打了几个字,把“宿命”打成了“宿舍”,让兄见笑了!
我只是说不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少木森2007-09-28 18:07:36
哈哈,原来如此啊,我说呢!
说是宿命也行,那只能就结果而言,带着因果关系,因而有宿命的味道。其实我赞同“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我还主张:性格主要是一种养成,是在某一种环境中长期砥砺而成的。
李方 2007-09-28 19:29:48
不太明白,能否说得再清楚些
少木森2007-09-28 19:36:57
我曾经在一篇写老师的小说里这样说:如果你当了五年的老师就走出学校到社会闯荡,你可能是一把好刀。学校毕竟是锻炼人的,你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应急能力,都可能在平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到强化而极大提高,而学校所特有的相对保守、相对脱离实际的习气,又未深染你。你既有能力,又有冲劲,到社会上去你可能是帅才,是一把手。而你如果已经当了十年老师,再到社会上去,你可能只是一把钝刀了,因为后来你是深受学校习气浸染了,你分析起事来,或许滴水不漏;做起事来却瞻前顾后,甚至不着边际。你也许只能做个副手或谋士了。如果你当了十几年老师后,忽然又要你到社会闯去,我劝你就别去了,因为你其实已经只适合教书了…….
李方 2007-09-28 19:41:37
是的!读过你那篇小说,也曾经对你说过我有共鸣。我早该是你所说的只会教书的人了。我是走不出老师的圈子了。只是,这次读诗,更震撼——我们谁不在游戏中呢?谁不在圈子里呢?我们“自得”着,我们走得出地上的圈子,走得出心灵的圈子吗?我们被多少圈子圈着啊!
少木森2007-09-28 19:48:20
这首小诗,让李方兄如此感慨,倒是我没有想到的!
网友柳似伊也说:习惯了自己的圈子,不想到陌生的圈中游戏……
这让我想起西方心理学所说的“舒适圈”问题。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到舒适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其“舒适圈”了,比如,家里一般就是每一个人的舒适圈了。而走出家,到别人的家,你必定有点拘束,有点不自在,那就不是你的舒适圈了。人就是这样,“习惯了自己的圈子,不想到陌生的圈中游戏……”
不过,人还是应该适时走出去的,按西方心理学观点,紧邻着“舒适圈”的是你的“学习圈”,只有一定的陌生感、不适应感,才是促你学习的动力,才让你学会适应,学习到了新的东西……当然,这圈子要离得不远,太远了,完全陌生了,那也学习不了,那就不是“学习圈”了。
李方 2007-09-28 19:59:45
这让我想到了中西方的差异,中国人在聚会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寻找熟悉的人和熟悉的环境,这让他们有安全感,而西方人往往把聚会看成是结交新朋友,扩大交际圈的机会,所以他们往往会和陌生人搭讪,从陌生走向熟悉.
少木森2007-09-28 20:08:51
谢谢李兄关注!更怀念这次网上的“手谈”。有事先下,以后畅叙吧!
李方 2007-09-28 20:10:06
谈到中外对比,不禁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转贴于此,不知你看了会有何感想,是否会引出另一篇佳作?
我儿子正在读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第二问儿子答不出来,我帮他查找资料,所以到现在我都记得,是打到现在的匈牙利附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不是这样考的。它的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这个叫做鼠疫。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就不会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不够强大,意大利不够强大,盎格鲁----撒克逊,会提早200年强大,日耳曼会控制中欧,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
教师一看,说:棒,分析得好。但他们没有分数,只有等级:A!其实这种题目老师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李方2007-09-28 20:10:40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个日本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
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我看其他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问判断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
这种题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很有问题。撇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那又怎么样,反正都赔了嘛!银两都给了嘛!最主要的是将来可能会怎样!
人家培养的是能力,而我们灌输的是知识。
天啊!不能完全责怪孩子,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大人,我们总是自己“圈”得太死了。
附几位网友的精彩“手谈”:
陈柳傅 2007-09-27 06:48:17
把一些游戏做完的人……这个说法有深意!
莫言听雪2007-09-27 09:30:39
一次次放弃是一次次新尝试
行动上的放弃是暂时的离别
心灵上的放弃是永久的离开
没有丢弃信守的或许是没有游戏人生
只有心灵信守的才是真正的没有游戏人生
紫百合2007-09-27 09:31:32
关于圈子,印象很深的是: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划了一个圈子,让唐僧等人在里面千万不可跨出半步,这样妖怪进不得圈,伤害不得唐僧。可是那无能且愚蠢的唐僧却望着圈子外面,心里那个急啊。
能够放弃游戏规则,走出圈子,需要勇气吧,或者是圈外的风景实在太诱人。
何其美2007-09-27 09:40:48
俺不进圈子:)
柳似伊2007-09-27 11:11:47
习惯了自己的圈子,不想到陌生的圈中游戏……
冰月松风2007-09-27 13:02:33
“也许丢弃了什么
就是
没有丢了信守”
人却为了信守,却失去了许多.发人深思,哲理性的诗,欣赏!
柳似伊(悄悄话)2007-09-28 20:55:00
你分析的真的很有道理。说的没错,我是不喜欢接触陌生的人或是到陌生的环境或是圈子里去,也许有种胆怯的心理,所以很少出远门,也注定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不能走万里路,心胸定然不会宽阔,喜欢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游戏……
知道不好,不知以后能不能改变这种不良的习惯,有时人很固执的,明知道事不对,不好,可还是一样的要坚持走下去,也正如你所说的“可笑”二字(少木森注:可笑一说,见拙诗《秋分》)。在我的字典里“可笑”两字是最真实的画面……
柳似伊(悄悄话)2007-09-28 21:01:06
看到你们的精彩对白,感觉你真的找到了知音了,能互动的如此好,也是很难得,很少见你这样谈笑风生……
野风中的百合 2007-10-12 17:35:36
认真看完了先生与李方的对话,真的受益!教育方向的问题决定人的思维方式。
知道圈子太小,会很狭隘,但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固守着一份美丽与执着,也是一种幸福。
西西 2007-09-28 21:11:33
每个人都在圈子里。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31)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30)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29)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28)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27)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26)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25)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24)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23)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22)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21)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20)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19)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18)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17)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16)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15)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14)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13)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12)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11)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10)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9)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8)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7)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6)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5)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4)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3)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2)
《菲律宾华报》《禅眼觅诗》专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