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表稿]我们需要哪些人文精神的教育(2)

(2007-11-16 07:33:00)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校园

文学/原创

人文精神

教育杂淡

分类: 教育闲笔

     此稿在博上可找到,那是[讲座简稿],后应《教师博览》之约,修订为文章,并发在该刊2007年3月号。逢修订并贴[教育闲笔系列],一并再贴出,敬请跟贴批评、指教。谢谢!

 

[发表稿]我们需要哪些人文精神的教育(2)

 

                                     少木森

 

二、为什么会出现道德滑坡现象

 

    1.中国传统的竞争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的一篇文章《姑妄听之——狐日畏狐》。

 

    有一个叫季沧洲的人家里的藏书楼一直住着一只狐狸,几十年了。狐狸替主人整理书籍卷轴、驱虫灭鼠,还能和主人说说话,不过始终不见其形。有时候,主人请客举办家宴.还会特意留个位置给它.它出来应酬,言谈恬淡娴雅,词语委婉却能抓住要害,很受客人欢迎。有一天,他们喝酒行酒令,要求各自说出自己害怕的事物,说得没有道理,或不是自己所独怕的,要罚酒。于是,有的说怕道学家,有的说怕名士,有的说怕富人,有的说怕贵官,有的说怕善于阿谀奉承的.有的说怕过于谦虚的,有的说怕礼法烦琐的,有的说怕沉默小心欲言不言的。最后问狐狸,它说:“我怕狐狸。”大家喧笑,说:“人怕狐狸还差不多,你是同类,怕它干啥?说得没有道理。请罚一大杯。”狐狸嘲讽地说:“天下同类才最可怕……凡是争财产的,肯定是同父的儿子:凡争宠的,肯定是同夫的妻子:凡争权的,肯定是同一官员的手下:凡争利的,肯定是同一市场的商人。他们所处的地位相近,则相互妨碍;相互妨碍则相互倾轧……由此看来,狐狸怎么会不怕狐狸呢?”座中有经历坎坷的人,大多说它分析得有理,就要免了它的罚酒。但有一个客人倒了酒放到狐狸面前,说:“你说得的确不错,不过同类是世上人都害怕的.并非只有你害怕,按规定,还得罚一杯啊!”于是.大家一笑而散……

 

    纪晓岚到此意犹未尽.他接着说:我认为罚狐狸的酒应该减半。因为相互妨碍而相互倾轧,天下人都知道:但还有潜在你身前身后,假托心腹、知己,却包藏着钩距般的阴谋,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总之,按此观点.同类是可怕的。换一句话说。竞争对象是可怕的。这几乎就是我们传统的竞争观念了。中国人一说竞争,就说是“你死我活的竞争”。为什么会这样呢?分析一下原因.可能一是因为人多,二是因为嫉妒。

 

    我们可以容忍“远”处的人比自己强。而不愿意相信“近”处有人也会比自己强:可以在周围某个人走出去以后“发达”了而去推崇他,而不能容忍当时他还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去与他合作,而促其成功。此类“外来和尚会念经”“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比比皆是。   

 

2.人格教育一般被传统地混同于“教化”

 

    一讲到“进德”,即道德修养,我们想到的就是“教化”,就是说在我们传统文化里,人格教育一般被混同于“教化”。

 

    我们常说“性格即是命运”“求人不如求己”,这在国外信徒那儿似乎体现得好一一些,他们在“主”“上帝”面前忏悔.把自己这一段时间的行为反思一下,请求“上帝给我力量.让我做得更好”。他们的宗教意识里当然也有“善恶相报”的内容,但这种“求己式”的“忏悔”“反思”“精神家园的回归”“人格的完善”,无疑更有助于人的自觉意识的形成。

 

    我们的人格塑造中.功利性、说教式教育多了些,而反思式、自省式的教育却少了。人的自觉意识也就较难形成。现在,有人提出要多进行“自省教育”.甚至是“忏悔教育”.或许正是“理性启蒙”的好形式。

   

3.“伪崇高教育”导致“两面人格”的产生

 

    要说教育的基本任务.不外乎“教与导”,也就是要让学生增长知识,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吧。用一位著名教育学家的话说:就是“给学生以见识.给学生以人生理想、人生激励”。那么,怎样才能长见识呢?除了接触社会。联系实际来读书,别无他途。不要指望关起门来,远离社会,与社会脱节,终日说一些“漂亮话”“崇高话”就能培养出学生的理想与见识!就“激励”而言,也不例外。真正能对人起到“激励”作用的.是那些实在而可信的现实。以及对现实具有概括意义、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理想,而不是别的。不是脱离现实的假话、空话、大话、漂亮话。

 

    但是,我们的老师要说真话很难。有人会指责你庸俗,会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哪能整日淹没于庸俗的现实中”.哪能说一些“低俗”的话?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就是这样,让老师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再说,现行的体制也在促使老师做一些与其教育者身份不相符的事情。如一面教育学生理想高尚、诚实守信用,一面又为迎接上级检查,不惜发动学生集体弄虚作假:或为拍电视出镜头而导演虚假采访,鼓捣虚假新闻。背诵虚假台词。

 

    我们的家长要说真话也难!因为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哪怕自己心中常有一些“低俗”的想法。也常有一些“低俗”的行为.他们也会尽量在孩子面前说些高尚的话、表现得高尚些.孩子越小,他们越是灌输那些貌似漂亮、崇高的东西。现有教育督导检查体制,也时常要家长配合,鼓捣出一些“崇高”而虚假的东西。

 

    这就是有些专家所指出的“伪崇高教育”。“伪崇高教育”就是要孩子都说“崇高的话”.都做“崇高的事”,结果是面对孩子.家长要讲假话,老师要讲假话.学校要讲假话。甚至学生也要讲假话.表现出一副高尚的样子。也许我们的动机是好的.可是教育者自身的虚假和不真诚.导致了受教育者出现“两面人格”的倾向。结果是孩子渐渐长大了,辨别能力在不断增强,见到了老师、家长日常生活中的言行相悖,教育信用也就渐渐瓦解,“高尚的理想”又能维持多久呢?

 

    上述行为还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使孩子与社会产生隔膜。“大人们”老说“崇高”“漂亮”的话.导致孩子不知不觉中脱离了现实。把现实美化、崇高化、诗意化了。渐渐长大后,他们会听到或直接接触到一些并不美好、并不崇高、并不诗意,甚至可能是残酷的、低俗的、肮脏的社会现实,他们便会迷惘,孩子们对于社会的理解也就隔膜了,防备别人、保护自己的心态遽然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隔膜就进一步加深了。

 

    迈向社会的那一步真的很令人恐惧吗?未必。这需要我们警惕那种“教育与现实脱节”的倾向,我们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消除孩子与社会的隔膜.或许也多少可以避免“理想递减”的尴尬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