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随笔 |
接过[汉风生活]----[001号漂流瓶]
北方春节吃饺子,合家团圆,一齐动手,其乐融融,极有喜庆气氛。但是,我查阅过一些资料,过年吃饺子的最精要处竟然不在吃饺子、包饺子,而在于包饺子时必须要剁馅,而剁肉馅在年俗里叫作“剁小人”。把那些诡诈、不厚道的“小人”都弄到砧板,剁他一回,也算过上一把瘾,让忠厚老实的善良人们自慰一回了。
我故乡在南方,没在吃饺子的年俗,但也要“打馅”,包包肉丸子的。有一次与一位搞戏剧的朋友聊天,他也说到打馅也是那层意思,叫“打小人”。把一个“剁”字改为“打”字,失去了不少气势,没那么潇洒和过瘾了,但对小人毕竟也打了,也鞭挞了。看来,寡廉鲜耻的“小人”,到处挨打、挨剁,却到处都还有之,年复一年,都得警惕这小人,都得在过年时打他、剁他一回啊,才可祈盼来年没有小人作梗,渡过安然时光呀!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没有小人可打、可剁了,那年俗可能也就永远叫人淡忘了。
贴对联是过年的一大内容,故乡贴对联有个讲究,一般要求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这一天先贴一二处。这一二处内容要特别好,字也要特别好。因为这一天是送神的日子,众神都要离开我们到天上述职去了,去之前我们应该让神们看到人间一片祥和和宁静的喜庆气氛,一是让他“上天言好事”,千万别说我们的“坏话”;二是让他们留恋人间,留恋我们的这一旮旯。但是又不能贴得太多,把我们的东西一下子和盘托出,以防众神一下子了解人间底细,感叹“无非也就这么回事了”,而减弱了众神对人间、对我们的这一旮旯的向往,久久不返回“家园”┅┅
我们暂不讨论人们这样“蒙神”、“欺神”到底会不会有成效,会不会遭神遣?我觉得,这个年俗有点儿文化品味,有点儿美学意味了,欲遮欲露,似遮似露,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颇有妙处。
过年时,自有一些闲暇功夫和心境,沿着门户读读这些对联,品一品那些不同风格的诗句、对子,不同品味的书法、字体,颇有趣。难怪人们相信这些东西能强化众神对人间、对我们的这一旮旯的向往。
这几年回故乡,发现贴对联的越来越少了。我问一位在乡文化站的朋友,他起初跟我打官腔,说是移风易俗嘛。后来他知道我确实不是想听这种官话,较为恳切地说大概就因为“忙乱”,没有那份闲功夫了。我觉得他用了一个很准的词,现代人看过去确实不仅忙,而且有些乱,没有闲功夫、或者没有闲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继续说,现在仍坚持贴对联的大概有两类人,一是虔诚相信红色对联能避邪消灾,带来好运气的;二是特别善良厚道,没有什么心眼,只实实在在生活的,他们的生活节奏变化不明显。
他的这个说法,使我有很深的失落感;沿街读了一些对联,失落感更为强烈,拂之不去了。如今的对联从内容到书法都不能和从前相比了,无非一些恭喜发财、祈求发财的文字,无非一些印刷的或者“书匠”们书写的格调很统一的字体字样,商业化浓了,而真正的节日气氛、文化气氛无疑是弱了许多了,那种品读的兴趣也就淡了许多┅┅
故乡的年俗里还有这么一项,那就是正月初一到初五不倒从地板上扫出的垃圾,以防把财气一并倾倒出去;不少人甚至几天不扫地,说是会把财气“扫地出门”。
近年来,绝大多数人的住房条件改善了,住上的多是楼房而且装修得很上档次,瓷砖地板、红砖地板、实木地板等,都改扫地为拖地了,没有“地板垃圾”可倒,不拖地也不现实了,几天不拖,污迹遍地,实在不堪忍受。年俗也就难以坚持。就过年拖不拖地这个问题,我问过一位开饲料店的年轻人,他很风趣地这样说:拖啊,越拖财气越旺,财神爷和人一样,也爱住干净漂亮的房子。
我觉得年轻的一代这样对待年俗,有“开拓”精神,很彻底。但我也听说并看到另一些家庭,他们大概因为正月初一到初五拖地而心里不踏实吧。于是,就不知道有哪个聪明人发明了“新年俗”,这几天要在各自家门口悬挂着一把全干的拖把,告诉财神爷:我家可没有拖地呀,你看这拖把全干的呀!
哈!他们竟是以这种形式来保持年俗,以示形而上的“不拖地”。这个“改革”很有意思啊!它可谓是我们常说的“照顾到方方面面”,可谓用心良苦!
[文化随笔] 年俗小语
少木森
“剁”小人
北方春节吃饺子,合家团圆,一齐动手,其乐融融,极有喜庆气氛。但是,我查阅过一些资料,过年吃饺子的最精要处竟然不在吃饺子、包饺子,而在于包饺子时必须要剁馅,而剁肉馅在年俗里叫作“剁小人”。把那些诡诈、不厚道的“小人”都弄到砧板,剁他一回,也算过上一把瘾,让忠厚老实的善良人们自慰一回了。
我故乡在南方,没在吃饺子的年俗,但也要“打馅”,包包肉丸子的。有一次与一位搞戏剧的朋友聊天,他也说到打馅也是那层意思,叫“打小人”。把一个“剁”字改为“打”字,失去了不少气势,没那么潇洒和过瘾了,但对小人毕竟也打了,也鞭挞了。看来,寡廉鲜耻的“小人”,到处挨打、挨剁,却到处都还有之,年复一年,都得警惕这小人,都得在过年时打他、剁他一回啊,才可祈盼来年没有小人作梗,渡过安然时光呀!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没有小人可打、可剁了,那年俗可能也就永远叫人淡忘了。
读对联
贴对联是过年的一大内容,故乡贴对联有个讲究,一般要求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这一天先贴一二处。这一二处内容要特别好,字也要特别好。因为这一天是送神的日子,众神都要离开我们到天上述职去了,去之前我们应该让神们看到人间一片祥和和宁静的喜庆气氛,一是让他“上天言好事”,千万别说我们的“坏话”;二是让他们留恋人间,留恋我们的这一旮旯。但是又不能贴得太多,把我们的东西一下子和盘托出,以防众神一下子了解人间底细,感叹“无非也就这么回事了”,而减弱了众神对人间、对我们的这一旮旯的向往,久久不返回“家园”┅┅
我们暂不讨论人们这样“蒙神”、“欺神”到底会不会有成效,会不会遭神遣?我觉得,这个年俗有点儿文化品味,有点儿美学意味了,欲遮欲露,似遮似露,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颇有妙处。
过年时,自有一些闲暇功夫和心境,沿着门户读读这些对联,品一品那些不同风格的诗句、对子,不同品味的书法、字体,颇有趣。难怪人们相信这些东西能强化众神对人间、对我们的这一旮旯的向往。
这几年回故乡,发现贴对联的越来越少了。我问一位在乡文化站的朋友,他起初跟我打官腔,说是移风易俗嘛。后来他知道我确实不是想听这种官话,较为恳切地说大概就因为“忙乱”,没有那份闲功夫了。我觉得他用了一个很准的词,现代人看过去确实不仅忙,而且有些乱,没有闲功夫、或者没有闲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继续说,现在仍坚持贴对联的大概有两类人,一是虔诚相信红色对联能避邪消灾,带来好运气的;二是特别善良厚道,没有什么心眼,只实实在在生活的,他们的生活节奏变化不明显。
他的这个说法,使我有很深的失落感;沿街读了一些对联,失落感更为强烈,拂之不去了。如今的对联从内容到书法都不能和从前相比了,无非一些恭喜发财、祈求发财的文字,无非一些印刷的或者“书匠”们书写的格调很统一的字体字样,商业化浓了,而真正的节日气氛、文化气氛无疑是弱了许多了,那种品读的兴趣也就淡了许多┅┅
扫地与拖地
故乡的年俗里还有这么一项,那就是正月初一到初五不倒从地板上扫出的垃圾,以防把财气一并倾倒出去;不少人甚至几天不扫地,说是会把财气“扫地出门”。
近年来,绝大多数人的住房条件改善了,住上的多是楼房而且装修得很上档次,瓷砖地板、红砖地板、实木地板等,都改扫地为拖地了,没有“地板垃圾”可倒,不拖地也不现实了,几天不拖,污迹遍地,实在不堪忍受。年俗也就难以坚持。就过年拖不拖地这个问题,我问过一位开饲料店的年轻人,他很风趣地这样说:拖啊,越拖财气越旺,财神爷和人一样,也爱住干净漂亮的房子。
我觉得年轻的一代这样对待年俗,有“开拓”精神,很彻底。但我也听说并看到另一些家庭,他们大概因为正月初一到初五拖地而心里不踏实吧。于是,就不知道有哪个聪明人发明了“新年俗”,这几天要在各自家门口悬挂着一把全干的拖把,告诉财神爷:我家可没有拖地呀,你看这拖把全干的呀!
哈!他们竟是以这种形式来保持年俗,以示形而上的“不拖地”。这个“改革”很有意思啊!它可谓是我们常说的“照顾到方方面面”,可谓用心良苦!
前一篇:再来一个:痴癫
后一篇:[文化随笔]梦的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