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精选小小说 |
疑 似 寓 言
少 木 森
我 要 唱 歌
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年幼的儿子去观看演出。演出很精彩,她和观众一样都很入神,可中途儿子尿急了,吵着要尿尿,尿过了一会儿,又吵着要尿。这吵叫声让她有些难堪了,她看了看周围的观众,显然有些人对这小孩频繁的吵着尿尿投来的是一种异样的目光了。她灵机一动,扒在儿子的耳边轻声地说:“你下次再要小便,可别说要尿尿了。你说,妈妈,我要唱歌。妈妈,就知道你又要尿尿了,就带你出去。”儿子很听话,两次说要唱歌,就两次被带出去尿尿。
看完演出回家睡下后,她已经忘记了要儿子把尿尿说成唱歌这档子事,儿子却还牢记着,尿急了,就去摇睡着的妈妈,说他要唱歌。妈妈半睡半醒地说:三更半夜人家都睡了,唱什么歌,快睡吧,明天再唱。儿子说不行我现在就要唱歌我要唱歌我要唱歌。妈妈拗不过,就说:好吧好吧,你小声点,行不?那你就对着妈妈的耳朵唱唱吧……结果可想而知!
这当然是笑话,很“搞笑”,我也爆笑了,但爆笑之后,我突然想,这难道仅仅是搞笑吗?我想到了这样的两个字“粉饰!”生活中要“孩儿们”把尿尿说成唱歌的有没有呢?想到这一层,你也许就笑不出来了!
朝 三 暮 四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伊曼,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现代经济,发现了许多经济问题之所以深奥隐秘,皆缘于人类隐秘的心理。丹尼尔.卡伊曼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丹尼尔.卡伊曼说起过这样一次经历:他从以色列首都的一个酒店打的去机场,到达机场后司机要求付100美元,卡伊曼和他的朋友都认为太贵了,收费不合理。结果出人意料的是司机没有讨价还价,又把车开回酒店,不要钱,并让他们下车,说:“你们重新打车再去吧,看看是不是这个价!”司机这么做究竟是为什么呢?丹尼尔.卡伊曼研究后,这样设想:对少挣100元如此洒脱的司机,倘若要他为倒回车被罚100元,他也会这么不经意吗?丹尼尔.卡伊曼敏锐地指出:风险决策后的输赢结果对人而言是不对等的,减少100元带给人的损失远远大于增加100元带给人的收益。他还由此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们最在乎的是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占有的时间越长,失去的痛苦越大。
我是在读《庄子》时,想起丹尼尔.卡伊曼的。
庄子有一则寓言这么说:
养猴人拿橡子喂猴子,有一天,他对猴子说:从现在开始早上给你们吃三升,晚上吃四升,好不好?
猴群里爆发出一片反对声、愤怒声。
养猴人愣一愣,拍了拍脑袋,说:那么就算了,算了。每天早晨给你们吃四升,晚上吃三升,好不好啊?
猴子们转怒为喜,几乎是山呼主人万岁而接受了。
庄子很幽默,他是说:“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实质上有什么差别呢?这猴子有多么可笑!人呢,人是否也常常就这么可笑呢?
想来,这古人到底没有今人明白,哪怕如庄子这样的大师也不例外。其实猴子恐怕与人一样吧,最在乎的是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占有了再失去,那种失去的痛苦就大了。
就是说,如果养猴人原本每天就是“朝四暮三”地喂猴子,突然要变为“朝三暮四”,生生地要先夺下这“一”来,就是你今后会还给他们(其实晚上就还了),他们当然也会不干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一下,倘若我就是你这养猴的 “头儿”,我说,先扣你这一周一成的工钱,下一周再补还给你,你高兴吗?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养猴人原先并没有对猴儿们做什么三升四升的承诺。然而,你一开口就先给三后给四,这总是比先给四后给三让人不高兴些的,猴子能想到这一层,人也一定想得到的……
这便是人性。正因此我们才会和那猴子一样反对“朝三暮四”而赞同“朝四暮三”吧?!我们总是愿意一味地占有,而不愿意占有后再被剥夺!
豪 猪 分 暖
时下很流行的一个词儿,叫作“磨合。”妻子和女儿已经磨合了十三年,磨倒是磨了,合还未必就合。十三岁的女儿多多少少有点儿逆反心理,妻子多多少少有点儿唠叨与苛求,这一来她们俩也就免不了磕磕碰碰,一会儿亲热得不得了,一会儿又变为妻子的怒斥或女儿的眼泪,搅和得一家人心里不时要不痛快一会儿。
我开了个玩笑,给妻子女儿讲了叔本华一则寓言:
一个冬天的夜晚,天下着大雪,冷极了。林子里的豪猪冻得快受不了啦,好容易寻找到一间破屋子,就一起挤了进去。
起初,大家觉得寒冷,所以围做一团,互相用体温取暖。可是,每只豪猪身上都是刺,一碰之后,不得不大家分开。分开之后,又觉得寒冷难当,又想围聚取暖。如此分开再合,合后再分,往返数次才找到一种适当的距离,既不相刺,又可稍微分暖,就此相安无事,一夜过去。
听这寓言,妻子和女儿都忍俊不禁。其实,岂止因了这妻子女儿的行为,使得大师的寓言让我感觉格外有味,只要有人在,比如有同行、有同事、甚至于师友、家人、恋人在的地方,这豪猪就在,这寓言就会让我忍俊不禁。
少 木 森
我 要 唱 歌
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年幼的儿子去观看演出。演出很精彩,她和观众一样都很入神,可中途儿子尿急了,吵着要尿尿,尿过了一会儿,又吵着要尿。这吵叫声让她有些难堪了,她看了看周围的观众,显然有些人对这小孩频繁的吵着尿尿投来的是一种异样的目光了。她灵机一动,扒在儿子的耳边轻声地说:“你下次再要小便,可别说要尿尿了。你说,妈妈,我要唱歌。妈妈,就知道你又要尿尿了,就带你出去。”儿子很听话,两次说要唱歌,就两次被带出去尿尿。
看完演出回家睡下后,她已经忘记了要儿子把尿尿说成唱歌这档子事,儿子却还牢记着,尿急了,就去摇睡着的妈妈,说他要唱歌。妈妈半睡半醒地说:三更半夜人家都睡了,唱什么歌,快睡吧,明天再唱。儿子说不行我现在就要唱歌我要唱歌我要唱歌。妈妈拗不过,就说:好吧好吧,你小声点,行不?那你就对着妈妈的耳朵唱唱吧……结果可想而知!
这当然是笑话,很“搞笑”,我也爆笑了,但爆笑之后,我突然想,这难道仅仅是搞笑吗?我想到了这样的两个字“粉饰!”生活中要“孩儿们”把尿尿说成唱歌的有没有呢?想到这一层,你也许就笑不出来了!
朝 三 暮 四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伊曼,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现代经济,发现了许多经济问题之所以深奥隐秘,皆缘于人类隐秘的心理。丹尼尔.卡伊曼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丹尼尔.卡伊曼说起过这样一次经历:他从以色列首都的一个酒店打的去机场,到达机场后司机要求付100美元,卡伊曼和他的朋友都认为太贵了,收费不合理。结果出人意料的是司机没有讨价还价,又把车开回酒店,不要钱,并让他们下车,说:“你们重新打车再去吧,看看是不是这个价!”司机这么做究竟是为什么呢?丹尼尔.卡伊曼研究后,这样设想:对少挣100元如此洒脱的司机,倘若要他为倒回车被罚100元,他也会这么不经意吗?丹尼尔.卡伊曼敏锐地指出:风险决策后的输赢结果对人而言是不对等的,减少100元带给人的损失远远大于增加100元带给人的收益。他还由此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们最在乎的是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占有的时间越长,失去的痛苦越大。
我是在读《庄子》时,想起丹尼尔.卡伊曼的。
庄子有一则寓言这么说:
养猴人拿橡子喂猴子,有一天,他对猴子说:从现在开始早上给你们吃三升,晚上吃四升,好不好?
猴群里爆发出一片反对声、愤怒声。
养猴人愣一愣,拍了拍脑袋,说:那么就算了,算了。每天早晨给你们吃四升,晚上吃三升,好不好啊?
猴子们转怒为喜,几乎是山呼主人万岁而接受了。
庄子很幽默,他是说:“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实质上有什么差别呢?这猴子有多么可笑!人呢,人是否也常常就这么可笑呢?
想来,这古人到底没有今人明白,哪怕如庄子这样的大师也不例外。其实猴子恐怕与人一样吧,最在乎的是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占有了再失去,那种失去的痛苦就大了。
就是说,如果养猴人原本每天就是“朝四暮三”地喂猴子,突然要变为“朝三暮四”,生生地要先夺下这“一”来,就是你今后会还给他们(其实晚上就还了),他们当然也会不干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一下,倘若我就是你这养猴的 “头儿”,我说,先扣你这一周一成的工钱,下一周再补还给你,你高兴吗?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养猴人原先并没有对猴儿们做什么三升四升的承诺。然而,你一开口就先给三后给四,这总是比先给四后给三让人不高兴些的,猴子能想到这一层,人也一定想得到的……
这便是人性。正因此我们才会和那猴子一样反对“朝三暮四”而赞同“朝四暮三”吧?!我们总是愿意一味地占有,而不愿意占有后再被剥夺!
豪 猪 分 暖
时下很流行的一个词儿,叫作“磨合。”妻子和女儿已经磨合了十三年,磨倒是磨了,合还未必就合。十三岁的女儿多多少少有点儿逆反心理,妻子多多少少有点儿唠叨与苛求,这一来她们俩也就免不了磕磕碰碰,一会儿亲热得不得了,一会儿又变为妻子的怒斥或女儿的眼泪,搅和得一家人心里不时要不痛快一会儿。
我开了个玩笑,给妻子女儿讲了叔本华一则寓言:
一个冬天的夜晚,天下着大雪,冷极了。林子里的豪猪冻得快受不了啦,好容易寻找到一间破屋子,就一起挤了进去。
起初,大家觉得寒冷,所以围做一团,互相用体温取暖。可是,每只豪猪身上都是刺,一碰之后,不得不大家分开。分开之后,又觉得寒冷难当,又想围聚取暖。如此分开再合,合后再分,往返数次才找到一种适当的距离,既不相刺,又可稍微分暖,就此相安无事,一夜过去。
听这寓言,妻子和女儿都忍俊不禁。其实,岂止因了这妻子女儿的行为,使得大师的寓言让我感觉格外有味,只要有人在,比如有同行、有同事、甚至于师友、家人、恋人在的地方,这豪猪就在,这寓言就会让我忍俊不禁。
前一篇:狗有狗命
后一篇:《留在昨天》之 《平 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