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
谈禅片语
——读少木森诗集《花木禅》
福建•李斐
倘若晴日临窗,焚香烹茗,静室清茶来读少木森的诗,那是再好也不过了。可惜我是在一天奔波劳累下来,斜躺沙发睡眼朦朦,来读少木森的《花木禅》的。就是这样,我也被诗中的淡泊、清幽、超脱、空寂,一无挂碍的氛围所陶醉了。
《花木禅》在艺术风格上承续了唐代诗人贾岛和孟郊之风格,颇似唐人王维的“以禅入诗”。其实,禅与诗的结合很早就有,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关于禅,简而言之,不诉诸理知的思索,不诉诸盲目的信仰,不去雄辩地论证色空有无,不去精细地请求分析认识,不强调枯佳冥思,不宣扬长修苦炼,而就在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联系的当下即得,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悟道”成佛。现实生活中是普通的感性,就在这普通的感性中便可以妙悟,可以达到永恒——那常住不灭的佛性,这就是禅的特征。这对诗创作来说,不正是很熟悉、很贴切和很合乎实际么?诗不是逻辑思维,审美不同于理知认识,它们都建筑在个体的直观领悟之上,既非完全有意识,又非纯粹无意识。禅接着庄、玄,通过哲学宣酿的种种最高境界或层次,其实也是诗歌的规律。在这里,禅承续了道、玄,禅毫无定法,纯粹是不可传授不可讲求的个体感性的“一味妙悟”。禅宗非常喜欢与大自然打交道,它所追求的那种淡远的心境和瞬刻永恒经常假借大自然来使人感受或领悟。禅之所以多半在大自然的观赏中来获得对所谓宇宙目的性。这在禅宗公案中,用以比喻、暗示、寓意的种种自然事物及其情感内蕴,就并非都是枯冷、衰颓、寂灭的东西,相反,经常倒是花开草长,鱼跃鸢飞,活泼而富有生命的对象。
少木森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在现实中他难以找到这种境界,便寄与于花卉草木,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花木禅》只写花卉草木,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如《墙下红》:“以冻紫的手/乞向/冷瑟的季节//握夕阳/暗淡如烟蒂/点着/墙下/鞭炮热闹//几时/学会和墙说话”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在这里,动亦静、实却虚、色即空。这便是在“动”中得到的“静”,在实景中得到的虚境,在纷繁现象中获得的本体,在瞬刻的直感领域中获得永恒。这也就是“无心”、“无念”而与自然合一的禅意。又如《夜来香》:“蝉声,撕咬着什么/如翻阅一本难涩的辞典/读——/夜是什么”。作者欣赏着环境的冷寞,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在寂的快乐之中。蝉声的撕咬,点缀了环境的凄清,这正是少木森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又寂的境界。《雨中太阳花》:“雨声,数着多汁的叶片/一群湿知了”以动态衬托静态,仍是一片空寂。如果剥去“禅意”的宗教信仰因素,它实质上不正是非理知思辨非狂热信仰的宁静的审美观照,即“悦神”层次的美感愉快,它是感性的,并停留、徘徊在感性之中,然而同时却又超越了感性。这也正是由于感性的越升和理性向感性的深沉积虑而造成的人生哲理的直接感受。
除动中静外,禅的“妙悟”的另一常见形态是对人生、生活、机遇的偶然性的深沉点发。就在这偶然发生的点发中,在这飘忽即逝不可再得中去发现、去领悟、去寻觅、去感叹那人生的究竟和存在意义。
“不在流浪你不高兴么/挂鞋作/钟/历史/嘶哑地/撞响所有寺庙/你不走了/但还是有人去化缘”。(《僧鞋菊》)“人间如梦”,是早就有的感慨,但在少木森这里所取得的,却是更深一层的人生目的性以及宇宙存在性的怀疑与叹喟,它寄寓着随缘任弦的禅理。
在艺术上追求一种“超尘脱俗”的“仙境”美感,这正是少木森创作上所要达到的价值取向。“……秋风凉了,夕阳凉了/散落的蝉音演绎什么/树叶儿纷纷扬扬”(《散落的枫红》)“……几许浮云,几许凉风/从你头顶掠过/山前旧日/雨儿三二滴//临风听暮蝉/绝域苍茫”(《观朝槿》)这是移情手法,已被诸诗人所采用,为了说明他们的喜怒哀乐,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诗人在有所不能或不宜直白的感情,便往往借助拟人的手法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少木森在诗中使一切没有思想感情的花木人格化,但并没有直接用来说明什么,而这种没有什么意念的意念,却正是《花木禅》中的意念。“津津有味/我把你望成风景?/你把我望成风景?”(《桂树》)在不言中,诗人也和大自然合为一体。这里,要说明表达的就是一个人、物、情、景、天、地皆融为一体的和谐淡泊的恬静心理。可少木森却在诗中用禅理的方法来表现。诗中的客观对象不是再现对象,而是内在情智的载体,激活的质量取决于内心深度。
少木森很注意处理智性的深化和节制情感之间的关系,他总是小心地不让他的情感越过顶点,不让情感爆发出来。为求不让情感浪漫地向极端强化,他似乎喜爱一种超脱的风格,从容的姿态。虽然在意象上,他有时不得不运用强化及至极化的效果。但在直接抒情时,他就软了下来,以一种刚柔相济的风姿出现。在《红木棉一英雄花》中,他起先想到“你,轰炸天空/灿烂了一瞬”又想到“设若 血能开成鲜花/该是所有人的血/不唯英雄//许多事物 需要慢慢咀嚼”。意向分明是在两极之间,但是,情感却是冲淡的:“街景里,一格外醒目的/乃是你且开且落”。屈诗那种强烈执着的情感操守,那种火一般的爱憎态度,那对生死的执着选择,在禅中早已看不见了。无论是政治斗争的激情怨愤,或者是人生感伤的情怀意绪,在这里都被“淡化”了,既然要超脱,又怎能容许情感泛滥激情满怀呢?。
梅圣愈说:“作诗无古今,欲造乎淡难”。苏东坡说:“大凡为事,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灿,渐老渐熟,及造平淡”。司空图《诗品》虽然把“神出古异,淡之己非”只放在“清奇”品中,把“还引若至,临之己非”只放在“超诣”品中,其实,在其他品中也大都有着“镜花水月”的先声。而它们不正是组成“冲淡”风格的具体形象特征么?所以,充满禅意的作品,比起庄、屈来,它更具有一种智慧的技巧美。它似乎以顿时参悟某种本奥秘而启迪人心为特色。
语言是用来表现人的思维活动的,它只是一群有组织的声音符号。这些符号本身并没有可以被人直接感受的形象。但是语言可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具有光、色、态的具像。少木森的《花木禅》虽用语言为媒介,却突破了这种媒介的局限性,尽可能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少木森善于从纷繁的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份,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摄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加以突出的表现。如“以冻紫的手/乞向/冷瑟的季节//握夕阳/暗淡如烟蒂/点着/墙下鞭炮热闹//几时/学会和墙说话”(《墙下红》)“阳光响亮的西天/又深又远”(《古莲的传说》)“雨声,数着多汁的叶片/一群湿知了”(《雨中太阳花》)等诗句,含蓄蕴藉而又洗炼传神。
诗集《花木禅》中可摘的好句子不少,读者会比我有更多更深的领会。
诗人写诗,大都出于一种爱憎之情的驱使。激情的诗人,容易倾向于理想的追求,对未来作浪漫的憧憬。情感比较温和的诗人,则往往是以一种缱绻于人生的爱,去寻求值得歌咏的善和美。但是,在城市生活中,市场的铜臭,白云苍狗的世态,扑朔迷离的人情,不能不使诗人慨叹。正如少木森所说的“纷乱的现代世欲生活的压力,竞争之压力,现代人的神经几乎全绷紧在即将裂变的那个兴奋点上,现代主义的诗便在这个点大作文章,读之每有震颤,然感官刺激之后是加剧的兴奋和空虚,是更急剧的裂变,于是便被禅所吸引,以禅来达到自己生活状态的放松,求得‘酒肆淫房,遍历道场,鼓乐音声皆谈般若’。”
也许“走向自然”会使诗人的灵感较为容易启动。当然,“走向自然”的诗,不容易有社会轰动效应,诗人自己必须有淡泊的胸怀,恬然的心境,好像心中只有一泓清水,一盏山泉,也甘冽,也明净,也平淡,也寒怆,邀风邀月地自斟自饮。我看到少木森走向了这一类诗人的天床野帐,感到他作了个适合于自己个性的艺术抉择。
(原载台湾《世界论坛报》民国八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
——读少木森诗集《花木禅》
福建•李斐
倘若晴日临窗,焚香烹茗,静室清茶来读少木森的诗,那是再好也不过了。可惜我是在一天奔波劳累下来,斜躺沙发睡眼朦朦,来读少木森的《花木禅》的。就是这样,我也被诗中的淡泊、清幽、超脱、空寂,一无挂碍的氛围所陶醉了。
《花木禅》在艺术风格上承续了唐代诗人贾岛和孟郊之风格,颇似唐人王维的“以禅入诗”。其实,禅与诗的结合很早就有,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关于禅,简而言之,不诉诸理知的思索,不诉诸盲目的信仰,不去雄辩地论证色空有无,不去精细地请求分析认识,不强调枯佳冥思,不宣扬长修苦炼,而就在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联系的当下即得,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悟道”成佛。现实生活中是普通的感性,就在这普通的感性中便可以妙悟,可以达到永恒——那常住不灭的佛性,这就是禅的特征。这对诗创作来说,不正是很熟悉、很贴切和很合乎实际么?诗不是逻辑思维,审美不同于理知认识,它们都建筑在个体的直观领悟之上,既非完全有意识,又非纯粹无意识。禅接着庄、玄,通过哲学宣酿的种种最高境界或层次,其实也是诗歌的规律。在这里,禅承续了道、玄,禅毫无定法,纯粹是不可传授不可讲求的个体感性的“一味妙悟”。禅宗非常喜欢与大自然打交道,它所追求的那种淡远的心境和瞬刻永恒经常假借大自然来使人感受或领悟。禅之所以多半在大自然的观赏中来获得对所谓宇宙目的性。这在禅宗公案中,用以比喻、暗示、寓意的种种自然事物及其情感内蕴,就并非都是枯冷、衰颓、寂灭的东西,相反,经常倒是花开草长,鱼跃鸢飞,活泼而富有生命的对象。
少木森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在现实中他难以找到这种境界,便寄与于花卉草木,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花木禅》只写花卉草木,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如《墙下红》:“以冻紫的手/乞向/冷瑟的季节//握夕阳/暗淡如烟蒂/点着/墙下/鞭炮热闹//几时/学会和墙说话”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在这里,动亦静、实却虚、色即空。这便是在“动”中得到的“静”,在实景中得到的虚境,在纷繁现象中获得的本体,在瞬刻的直感领域中获得永恒。这也就是“无心”、“无念”而与自然合一的禅意。又如《夜来香》:“蝉声,撕咬着什么/如翻阅一本难涩的辞典/读——/夜是什么”。作者欣赏着环境的冷寞,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在寂的快乐之中。蝉声的撕咬,点缀了环境的凄清,这正是少木森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又寂的境界。《雨中太阳花》:“雨声,数着多汁的叶片/一群湿知了”以动态衬托静态,仍是一片空寂。如果剥去“禅意”的宗教信仰因素,它实质上不正是非理知思辨非狂热信仰的宁静的审美观照,即“悦神”层次的美感愉快,它是感性的,并停留、徘徊在感性之中,然而同时却又超越了感性。这也正是由于感性的越升和理性向感性的深沉积虑而造成的人生哲理的直接感受。
除动中静外,禅的“妙悟”的另一常见形态是对人生、生活、机遇的偶然性的深沉点发。就在这偶然发生的点发中,在这飘忽即逝不可再得中去发现、去领悟、去寻觅、去感叹那人生的究竟和存在意义。
“不在流浪你不高兴么/挂鞋作/钟/历史/嘶哑地/撞响所有寺庙/你不走了/但还是有人去化缘”。(《僧鞋菊》)“人间如梦”,是早就有的感慨,但在少木森这里所取得的,却是更深一层的人生目的性以及宇宙存在性的怀疑与叹喟,它寄寓着随缘任弦的禅理。
在艺术上追求一种“超尘脱俗”的“仙境”美感,这正是少木森创作上所要达到的价值取向。“……秋风凉了,夕阳凉了/散落的蝉音演绎什么/树叶儿纷纷扬扬”(《散落的枫红》)“……几许浮云,几许凉风/从你头顶掠过/山前旧日/雨儿三二滴//临风听暮蝉/绝域苍茫”(《观朝槿》)这是移情手法,已被诸诗人所采用,为了说明他们的喜怒哀乐,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诗人在有所不能或不宜直白的感情,便往往借助拟人的手法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少木森在诗中使一切没有思想感情的花木人格化,但并没有直接用来说明什么,而这种没有什么意念的意念,却正是《花木禅》中的意念。“津津有味/我把你望成风景?/你把我望成风景?”(《桂树》)在不言中,诗人也和大自然合为一体。这里,要说明表达的就是一个人、物、情、景、天、地皆融为一体的和谐淡泊的恬静心理。可少木森却在诗中用禅理的方法来表现。诗中的客观对象不是再现对象,而是内在情智的载体,激活的质量取决于内心深度。
少木森很注意处理智性的深化和节制情感之间的关系,他总是小心地不让他的情感越过顶点,不让情感爆发出来。为求不让情感浪漫地向极端强化,他似乎喜爱一种超脱的风格,从容的姿态。虽然在意象上,他有时不得不运用强化及至极化的效果。但在直接抒情时,他就软了下来,以一种刚柔相济的风姿出现。在《红木棉一英雄花》中,他起先想到“你,轰炸天空/灿烂了一瞬”又想到“设若 血能开成鲜花/该是所有人的血/不唯英雄//许多事物 需要慢慢咀嚼”。意向分明是在两极之间,但是,情感却是冲淡的:“街景里,一格外醒目的/乃是你且开且落”。屈诗那种强烈执着的情感操守,那种火一般的爱憎态度,那对生死的执着选择,在禅中早已看不见了。无论是政治斗争的激情怨愤,或者是人生感伤的情怀意绪,在这里都被“淡化”了,既然要超脱,又怎能容许情感泛滥激情满怀呢?。
梅圣愈说:“作诗无古今,欲造乎淡难”。苏东坡说:“大凡为事,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灿,渐老渐熟,及造平淡”。司空图《诗品》虽然把“神出古异,淡之己非”只放在“清奇”品中,把“还引若至,临之己非”只放在“超诣”品中,其实,在其他品中也大都有着“镜花水月”的先声。而它们不正是组成“冲淡”风格的具体形象特征么?所以,充满禅意的作品,比起庄、屈来,它更具有一种智慧的技巧美。它似乎以顿时参悟某种本奥秘而启迪人心为特色。
语言是用来表现人的思维活动的,它只是一群有组织的声音符号。这些符号本身并没有可以被人直接感受的形象。但是语言可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具有光、色、态的具像。少木森的《花木禅》虽用语言为媒介,却突破了这种媒介的局限性,尽可能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少木森善于从纷繁的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份,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摄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加以突出的表现。如“以冻紫的手/乞向/冷瑟的季节//握夕阳/暗淡如烟蒂/点着/墙下鞭炮热闹//几时/学会和墙说话”(《墙下红》)“阳光响亮的西天/又深又远”(《古莲的传说》)“雨声,数着多汁的叶片/一群湿知了”(《雨中太阳花》)等诗句,含蓄蕴藉而又洗炼传神。
诗集《花木禅》中可摘的好句子不少,读者会比我有更多更深的领会。
诗人写诗,大都出于一种爱憎之情的驱使。激情的诗人,容易倾向于理想的追求,对未来作浪漫的憧憬。情感比较温和的诗人,则往往是以一种缱绻于人生的爱,去寻求值得歌咏的善和美。但是,在城市生活中,市场的铜臭,白云苍狗的世态,扑朔迷离的人情,不能不使诗人慨叹。正如少木森所说的“纷乱的现代世欲生活的压力,竞争之压力,现代人的神经几乎全绷紧在即将裂变的那个兴奋点上,现代主义的诗便在这个点大作文章,读之每有震颤,然感官刺激之后是加剧的兴奋和空虚,是更急剧的裂变,于是便被禅所吸引,以禅来达到自己生活状态的放松,求得‘酒肆淫房,遍历道场,鼓乐音声皆谈般若’。”
也许“走向自然”会使诗人的灵感较为容易启动。当然,“走向自然”的诗,不容易有社会轰动效应,诗人自己必须有淡泊的胸怀,恬然的心境,好像心中只有一泓清水,一盏山泉,也甘冽,也明净,也平淡,也寒怆,邀风邀月地自斟自饮。我看到少木森走向了这一类诗人的天床野帐,感到他作了个适合于自己个性的艺术抉择。
(原载台湾《世界论坛报》民国八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