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歐土蓮花
歐土蓮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520
  • 关注人气:1,2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虚构之·学《往昔书》(十)

(2025-07-01 15:05:22)
标签:

欧土·莲花

往昔书

杂谈

分类: 随笔·草堂笔记
非虚构之·学《往昔书》(十)

    “我的第一次劳动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源自那次学校组织的集体‘续木梓’。”作者的《劳动的乐趣和对劳动的逃避》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儿时读书的特别“劳动课”——即下半年“农忙假”(一般一个礼拜),在霜降前后的“打禾(即收割晚稻)取木梓(即摘大颗粒的油茶籽,老家俗称‘木梓’)”时节,要求同学上交木梓任务,理由是这农忙假里包含了一个学期的“劳动课”,自主上山去“续木梓”,即捡拾生产队社员“取木梓”时的遗留。在集体时期,高年级的小学生和初高中学生,也有过如书中描写的“以班级为单位由老师带队上山去‘续木梓’”,但在老家1981年后,所谓的“续木梓”其实就是从家里拿去按任务上交。我最记得,1982年秋天,我在街上中学上补习班,居然也要上交任务。可恶的是那些吃商品娘的同学有特别优惠,甚至不用交。为此我很气愤地怼老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也是因人施教!”。
      非虚构之·学《往昔书》(十)

     还有一个更富有积极意义的叫法——把劳动课当做学校创收(甚至是明显的童工啊!),都可以是“勤工俭学”。这来源或许就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气候下,通过师生的劳动来改善办学条件,后来也变成了为老师改善福利。据说当年的“劳动大学”就是走“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道路,以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好像是从上世纪末,这乡村中小学的“勤工俭学”才慢慢销声匿迹了。但一概否定劳动课,也未必不符合当代的社会发展啊,所以有呼声在中小学开始恢复劳动课......我是赞成的,不是因为我打小就喜欢劳动课。
  非虚构之·学《往昔书》(十)
    《我的理想》,作者特别记起“一名男同学也是班长刘某,和一名女同学也是学习文员吴某,”两人的学习上进。而“我便像一朵野花一样,尽情尽兴地遵循自己的心愿开放。”不知道那个时候,作者的“理想”会不会就那么远大?而成为了著名作家和作家的领导者。
       非虚构之·学《往昔书》(十)

    在很长一段时期,对于我这个乡村孩子来说,“我的理想”就是一个作文题目。如果在其中写了什么“理想”也是老师教导的结果,而不可能是自己真正的理解、志向。在小学时,或许就是想早一天长大,跟父亲学做木匠,可能是我最原始的“理想”。当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高中,并且对身边的女同学有了性别上的认识,我有一个非常浅薄的理想,后来认为。或许是受了电影《乡村女教师》的影响,或许是受了初中物理老师的印象——他描述的永新师范读书时的时光和毕业后当老师的轻松和愉快。我当时的理想就是考上永新师范,毕业会村里当一个乡村教师,关键是想与小学附近的一位辍学的同学恋爱并结婚!谁想我那一年连最低能级的永新师范都没有考上,为此在很多年之后,与一个资深永新师范毕业的朋友聊天,才明白自己没有考上不是在我,而在于那年师范的招生名额腰斩,因为在老师看来我的测试成绩可以考上的。复读,理想随之改变。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任何的底子,至少不想做一个乡村教师了,可能是通过几年的高中学习,见识了考场的况味和有了考场外的遐想......后来上了农业大学,我只有梦想“喜看稻菽千重浪”了.......遗憾的是,我从无机会见识千重的稻浪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我这个学农的竟然没有见识过大田里的小米和莜麦等,知道临近退休了,才因为孩子的婚恋而有机会在大同的明长城内外真正见识到活体的小米和莜麦。非虚构之·学《往昔书》(十)

     非虚构之·学《往昔书》(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