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俗语之·都是续木梓,问什么界址?

(2024-01-07 15:47:27)
标签:

木梓

界址

杂谈

分类: 随笔·乡村俗语
   乡村俗语之·都是续木梓,问什么界址?

   正是乡村油茶飘香的季节,曾经家家户户“清油洗的澡”的老家,竟然不闻点滴茶油香了。记忆中村前河边的榨油坊一到冬天就从早响到晚的碰碰的打油声,永远地消失在冬天缓缓流动的小河里了。所谓“打油声”,如今的很多年轻人只能在手机上看号称“非遗”的视频了——一根悬起、可以前后活动的长条木,一头套有铁头,师傅在前面的掌控或引导,与后面的助攻合力撞击插在油槽中的木契铁头,那声响差不多是震耳欲聋。记得老家的榨油坊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82年)的一场山洪暴发,记得那年冬天我们要舍近求远,担柴(燃料)、担“籽粒”(去了外果壳的油茶籽,通常霜降前后开始成熟采摘的大果曰“木梓”,榨出的油曰“清油”,而现在普遍都叫“茶油”)去邻村的榨油坊去排队,再担油、担枯饼回家。那个苦啊,却快乐着,因为越苦越意味着好收成。
      在那个农村大集体时代,生产队的农业生产,尽管效率很不尽人如意,但“红火”,堪称“如火如荼”。与之相适应的是农村中小学都有一周的“农忙假”——上半年是早稻插秧的时候,下半年则是摘木梓的时节。而那时的乡村小学还有一项特别的“劳动课”,按现在的托词叫“研学”,那时叫“小秋收”,即三年级以上的孩子自带五花八门的器具如小竹篮等,被老师带着到学校附近的岭上“捡茶籽”——土话“续茶籽木梓”,也就是被采收后的油茶林,或跌落在树下柴草从中、或被放弃在高高的树梢上、或被遗弃在荆棘从中(俗称“簕蓬”)的油茶果,被一颗一颗续寻捡回。后来发展为布置任务放学生回家各显神通。记得我八三年在莲花一中复读时,老师还给我们来自农村的学生布置了“勤工俭学”的“任务”——其实是“勤工福利”,那时故乡的中小学、包括县城的中学,所有的球场上,到了霜降后都晒满了木梓啊!不仅老百姓羡慕,甚至其他单位的干部都羡慕,老师年年有茶油分回家。
    乡村俗语之·都是续木梓,问什么界址?

 摘茶籽木梓时,无论是集体时代的对于队之间,还是“责任到户”和“私有制”的情况下,户与户之间的油茶山“界址”,都是非常严肃的事,尤其是茶籽木梓“当年”(即丰年)的年份,不要说一棵树,哪怕一个枝丫都是神圣不可侵犯,堪比“寸土必争”!因有意或无意的越界而诱发的肢体冲突时有发生,乃至发展到“打大阵【haicen】”(即宗族之间的械斗)!为了维护这采摘茶籽木梓的效率与秩序,各地都有“约规”,并组织专业的“护法队员”,习惯叫“照约个”。但“续茶籽木梓”则完全是“冇事主”——不管是矮岭还是高山,也不管是本屋壤的还是别个屋壤的茶山木梓山,只要你能吃苦、善寻早,随你“续”到哪里、“续”到几多,都是你的。偶有“狭路相逢”的,或是认为应该“先到先得”,难免会一方面恨自己手脚比不上别人、另一方面眼红别人居然后来居上比自己“续”得还多,而出言对“入侵者”表示不满。这“入侵者”能尾随或凭察觉到同一个地方来,自然不会太弱,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回怼一句:都是续木梓,问什么界址?结局可能是结伴下山,还一路“读时闻”(即家长里短地交流)。
      遗憾的是“续茶籽木梓”不知不觉地淡出了乡村百姓的概念了。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不要说爬树或钻簕蓬“续”那几个木梓,就是自家山上的木梓都难起个意去摘——年老的依稀记得界址,却无力攀爬了,也就是油茶山上有一担现成的木梓都“冇桁子”(即没有能力)弄回家来,而青壮年在外务工的多,根本就不屑那几个木梓,比起上班工资来说太不划算。客观的原因是自乡村的青年男女有打工以来,山区的油茶山缺乏劳力打理,荆棘与杂柴疯长,茶籽木梓树死的死、伤的伤,结果越来越少了。再就是被开发利用,一些较平缓的油茶山被规模地整治、改造成其他用地,相对于直接把未来一二十年的收益一次性了断了,省心又省事。乡村俗语之·都是续木梓,问什么界址?

      那应该是一种文化现象,乡村不再有传统意义的“续【xo】木梓”情结了,但与之相关的乡村俗谚哇“都是【s】续【xo】木梓【mzì】,问什么【làgà】界址【gàizì】”却随着农二代的进城而登堂入室了。男女性心理的同与不同,太复杂,一般应有专家去深入探讨研究。饮食男女在酒足饭饱或得意忘形时,一不留神就有精彩的段子八卦那通俗易懂的性观念、性行为。例如有自我感觉银子多,或位高权重又功夫好的男人,嘴巴上鄙夷那种人尽可夫的荡妇,甚至总坚信自己的相好是用情专一的良家妇女,暗地里恨不得转身就可以与那种荡妇大战三百回合。古今中外都是“千里马不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于是“千里马”为讨“伯乐”欢心,殊途同归是必须的,在“伯乐”面前攻讦他马,乃至面对面撕咬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先入为主的明明知道“千里马常有”,其中不乏更优秀的“千里马”,却还得争风吃醋,尤其对后来居上者。后来者敢于后来,还有能耐居上,敢于怼“前朝驸马”也是俘获“伯乐”芳心的伎俩啊,假如有其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千里马”在左右,不卑不亢地哼一句“都是【s】续【xo】木梓【mzì】,问什么【làgà】界址【gàizì】”,那效用绝不亚于999朵玫瑰花,自有热心这传言给“伯乐”。
       在这些男人所谓“无伤大雅”的爱好意义里,“界址”无疑是实现占有欲而强调的标志,与山林中的哺乳动物以排泄物来宣示领地有其曲同工之妙,并幻想如乡村的油茶山界址有“公序良俗”维护。敢于挑战者的意思很明白,旁听者也心知肚明:大家都是“续木梓”的,都不是“油茶山”的“责任山”,何况这“油茶山”的第一责任人都没有站出来“维护界址”,哪轮得到你站出来“主张权利”?或根本不用你在这里假情假意的“照约”。
      乡村百姓知道,油茶山上的木梓,哪怕就一块山,再怎么“续”都不可能续得尽。那么城里的这种“木梓”呢?当然是续不完的,因为不仅有不断的“油茶山”,更有断不了的“续者”,客观上还有男女食色性也,还有永远在路上的私有制。乡村俗语之·都是续木梓,问什么界址?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