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俗谚哇:一样的米养千样的人。本意是感叹都是爹娘样的,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人,怎么就有的人怀绝了人种?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就在于诗人的感慨能直击人性: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估计我的同代人很多熟知这句话,有很多人也如同我并不熟知这首诗。直到我偶遇北大才子北岛这首《回答》,我的“回答”也就有了“底气”——卑鄙与高尚,其实与这“一样的米”无关;魔鬼与天使,未必是爹妈的错。也就觉得这首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诗”放在多媒体铺天盖地的当下,相当的稀疏平常,尤其比起那些专业段子手的段子来说。看惯了抖音和视频的乡村老妪都知道了,如今这“千样的人”没有了什么好人与坏人的那么简单划线了。但扎堆在一起讲时闻,鸡哩口、鹅哩嘴,总有故事可圈可点,而故事的主人公无疑就是心照不宣的“千样的人”——不是个“坏人”,只是“异新各样”,当然也绝不能称之为“好人”。也许是千百年来乡村百姓穷惯了、穷怕了的原因,“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始终深植在乡村百姓的骨子里,围绕这“价值观”的时闻,以及“异新各样”的人,自然经久不衰、层出不穷。
话说在煤矿上班的张老三家就在附近,性格也和气,便常有倒班的同事,或单身,或离家远而没有回家,走几步就到张老三家,打打扑克、扯扯朖谈,时间容易过。不知不觉就到了食堂开饭的时候了,大家便拔腿就走,因为食堂关门了要喊人倒是不怕麻烦,就怕这食堂冇饭菜了,要去煤矿门外的小餐馆里吃个便饭也不是随便吃得起啊。第一次,临大家出门时,赵老三很客气地说我正准备洗“铃镬【hng】”(传统乡村煮饭的深铁锅,靠口沿有四耳固定工字悬梁以方便挂提)煮饭,没什么好菜,饭还是有的。有人心里就嘀咕,说得那么好?怎么一个上午了不哼一声?接二连三,张老三都是这样的“客气”,渐渐地,大家也知道,其实就是不想留客吃饭。终于有一次,打完牌回去的几个有些迟了,到矿上食堂还真有饭没有菜了。打饭的师傅也如实说,听人家说你们几个斫哩肉、买了煎豆腐,去张老三家兑伙(按输赢分摊菜钱的)呢!旁边更有人讪笑:冇得法子,“救哩面皮饿哩肚【fù】皮”。不凑巧的是路边的小餐馆也没有开门,几个人只好兑钱在矿门口的小卖部里买了些饼干等权当午饭。
其实是有人故意设的一个计。大家都不动声色,几天后有人喊好七八个人一起去张老三家打牌。临近到煮饭时辰了,有人站起来故意说我有点事要先回去了,今天就接场了吧。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乖乖地起身。这时便有人佯装不高兴,说你今天赢了几个就想“扯网【cà wàng】”(赌场上赢方借口提前退场,曰“扯赢网”,相反则是“扯输网”)是吧。张老三看到大家起身了,一样热情地说我等一下就去洗铃镬煮饭,顺便弄几个菜,一起喝几杯酒也好啊,难得你们一起来了。那个佯装不高兴的马上多云转晴了,爽声说到,人家老三也是一点这心意。你赢哩几个就帮帮厨,我们输了的继续战。有了这个轿,大家呼啦啦的就上了。结果可想而知,累得张老三夫妻俩够呛是小事,不仅吃掉了一铃镬满饭,有几个好酒的硬是挺着还喝掉半坛酒(乡村百姓自家按传统技法手工酿造的糯米酒,那时的酒坛较小,一坛能装三四十斤酒)。事后有好取乐的探知,这顿大餐吃得张老三大伤元气——醉得呕出哩胆汁。这班人还是有度的,那帮厨的兄弟还骑车到外面大路边的肉摊上斫来一大块前肩精肉,还买了诸如腐竹、鱼干和煎豆腐等,花费自然是大家兑的。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谁相约去张老三家打牌了。知道张老三退休的时候,那班可以说是同生共死的兄弟不得不再去打一场尽兴的牌了......
“救哩面皮饿哩肚【fù】皮”之“面皮”,即“脸皮”或“脸面”,在这里替代的是“自尊”;“救”,挽救或维护也。俗谚哇的本意就是挽救或维护了自尊,结果是饿了自己的肚子。与“死要面子活受罪”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救哩面皮饿哩肚【fù】皮”,更直面凡夫俗子的最基本诉求,正如乡村百姓口头禅似的打招呼“吃【qia】哩没【leng】”,只要碰见熟人熟事,不管是不是吃饭的时候。看似调侃那些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维护所谓的自尊,其实是批评那种爱慕虚荣或一时意气用事而牺牲了自己的最基本的、或唾手可得的权益。例如在职场上,有人因为上司的画的大饼、或同事自觉与不自觉的夸奖而拱手相让了升职加薪的机会,偏偏事后想一想又不服气或后悔,便有不客气的朋友不客气地怼之:“救哩面皮饿哩肚【fù】皮”吧!哪个叫你钻进人家的裤裆里(受骗上当被忽悠)?
如今的乡村百姓,可以说不会再为“救面皮”而“饿肚皮”了,吃穿不用愁、住房、读书和医疗有保障是全社会的底线。所以相互间见面也不再是延续了多少年来多少代的“吃哩没”,而是分层次的多样化了。这俗谚哇“救哩面皮饿哩肚【fù】皮”不自觉地升华到了大街小巷,多数情况下是告诫那些不谙世事的、或生性脸皮薄不敢据理力争的厚道人,在荣誉和利益面前,尤其在又影响业绩或前景的“大是大非”面前,千万不要拿自己的自尊心去埋单,脆弱的自尊与虚荣同城同价。
回过头来,总有智商高却情商不高,或智商和情商都一塌糊涂的一些人,吃一鉴不长一智,留有机会让别人不时重温这乡村俗语的现实意义。也许这正是《回答》回答不了的啊......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