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笔记之·周休,在国学馆听雨

标签:
国学听雨志愿者 |
分类: 随笔·草堂笔记 |

今年的雨多乎哉?多也!多得乡村老妪不时抱怨里里外外都发霉了;多得梅雨季节的杨梅不仅大大少了往年的喜气,连甜蜜的激情都在雨水里希淡了许多;多得艳红的鲜桃在树叶下悄悄地流泪;多得小河两岸的花草在树荫下没有了夏日的热情;......好像是几十年来罕见,这雨从阳春三月的花丛里就一直泪水涟涟的,一直到现在——本该一天比一天晴热的仲夏。到底是因为这个情、还是那个情?总之,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是不是与这雨多得恨不得要跟老天爷打一架有关?不知道有谁知道?
但我记得,月初在汤坊国学馆的门口几乎不敢下车,这雨大的。诗人所描写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不足以想象。城里来的志愿者不愧是老师,冒雨下车进来,面对叽叽喳喳的孩子,还不忘调节一下氛围。问孩子们这大雨有没有想到相关联的成语。倾盆大雨、瓢泼大雨、大雨如注、大雨滂沱、......而今天的雨,是国学馆大门外稻田里随风飘拂的雨丝,是小河边柳枝轻轻的摇篮曲,是杨梅园里刚刚好打湿的花头巾,......风在雨雾间不经意地划过,如果不是仔细,还以为是一根手指轻口心扉的黎明。三分是想象、七分是无限的时空。雨声就在这风声里滴滴答答地融入了孩子们的心灵里。

偏居乡村一隅的伟见国学馆,是乡村孩子的精神家园,更是热心关爱乡村儿童的志愿者耕耘的园地。孩子们小,也许理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却难以理解“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园丁不图回报、没有回报,听雨,或许就是深藏于内心深处不被理解的唯一情愫:
国学馆听雨,那雨声,是乡村孩子最干净的笑容。一点点的快乐,比手机不断翻新的视频、比电视一集连着一集的动画、比引人入胜的游戏,国学馆的学习应该是枯燥无味的。但在志愿者老师的启蒙、启迪下,学习才有了笑容,是发自内心最干净的笑容。

国学馆听雨,那雨声,是乡村孩子最纯真的眼睛。乡村的孩子看惯了春绿夏红,看惯了瓜果飘香,也看惯了蹒跚学步的小鸭子一天天长大,看惯了跟前跟后的小狗崽越来越威风,但孩子的眼睛里分明藏着永远数不清求知欲。面对这样纯真的眼睛,成年人世界都会少许多雾霾与黑暗。

国学馆听雨,那雨声,是乡村孩子爹娘的殷切期望。孩子总有一天会懂得爹娘为什么在电话的那一头,总有那么多的反复交待。乡村的孩子离我们每一个志愿者都有些远,不仅仅是那种物理空间的远。但志愿者的父老乡亲未必都在城里,小城里雨声即使滴答在再干净的街面,也不会有乡村那雨声的清纯。

国学馆听雨,那雨声,是一撇一捺的翰墨书香;是之乎者也的文化传承;是志愿者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