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帮扶贫困户,其实帮不到什么,除非帮扶干部手里有权,而且这贫困户有相应的劳动能力、并愿意通过劳动脱贫致富。否则大多数帮扶干部的大多数帮扶工作,只能是填表、登记、通知和上门找户主签字,间或把一些福利或慰问送上门去。如果还有其他,恐怕只有听听唠叨或抱怨了,在所谓宣传政策的同时。
我帮扶的一户贫苦户,初次见面给我的感觉不像贫苦户,至少眼前的景象不该是贫困户,连村干部也说,不该是贫困户,但如果这样的情况都可以精准不是贫困户,那全村的贫困户数与上级的精准要求就相差太大了,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干部来帮扶,这样又怎么体现扶贫的意义呢?我很实诚地对户主说,街上好多单位上的人都没有你家这么好的楼房呢!没有想到户主一点也不高兴,含含糊糊地说他自己长年累月要吃药,而老婆眼睛越来越看不见了,这日子不知道怎么过下去了,石头【sá
dóu】看到【kàng】(也)要出眼泪【qe àn lìn】!
“贫困证”上的“致贫原因”是“缺技术”。这是一个百搭原因。乡村百姓谁家不缺技术呢?渐渐了解到其实是被技术所淘汰——原先是户主带领两个牛高马大的儿子,专门在人家建房工地上“担砖担沙”——即乡村百姓建楼房,把砂石和砖头担到楼层上去。收入可观,也就是帮人家担砖担沙的同时,“担起”了自家的三层楼房。所以户主看上去一点也不贫困。但潜在的贫困像一座大山黑压压地向他一家一步步逼近。户主的“长年累月吃药”是因为高血压,并随着年龄的增大而经常头痛得要去“吊针”,而另一方面,体力不支还是小事,最大的问题是“担砖担沙”越来越没有市场了,被效率高几倍的“吊砖机”挤死了。而自己又不敢紧跟形势购置“吊砖机”——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两个崽偏偏死木死笨。问题是两个崽的“死木死笨”远不是一般意义的“木讷”,其中一个可以说是弱智,好一点的那个在有人关照下还可以外出务工——做那最简单的粗活。户主最大的心病不是操心老了、动不得了冇吃冇穿,而是忧患这两个崽讨不到老婆成不了家,尤其那个弱智的,没有了父母之后,后果不堪设想。户主由衷地感叹“石头【sá
dóu】看到【kàng】(也)要出眼泪【qe àn lìn】”,情有可原啊!
“石头【sá dóu】看到【kàng】(也)要出眼泪【qe àn
lìn】”,本意应该是冰冷、僵硬的石头,面对人间疾苦都有了灵性,会流出同情的眼泪。乡村百姓自然不知道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石头出眼泪”,却知道用以形容人间疾苦的凄惨或世道的不公,借以批评那种没有半点同情心连石头都不如的人或行为。例如有贫困户天灾人祸不断,却有人不以为然,或有旁人说“石头【sá
dóu】看到【kàng】(也)要出眼泪【qe àn
lìn】”。一方面是说这户人间的确值得同情,应该得到公家救助;另一方面,则是劝人不该幸灾乐祸,至少不要公然表露出来,谁都有陷入困境的那一天。如我帮扶的贫困户,在别人面前忍不住感叹“石头【sá
dóu】看到【kàng】(也)要出眼泪【qe àn
lìn】”,意思更复杂。或是自谦、示弱。乡邻乡亲不是世世代代也是几十年生活在一个村落,谁家的日子过得怎么样,知根知底。扶贫热潮中的贫困户,谁家是真贫困、谁家是可有可无的贫困,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之所以有人以贫困为荣,争当贫困户,无非是看中有利可图的帮扶政策或小微福利。自谦或示弱,是努力争当贫困户的必要件。或是有意见,对不认可其疾苦的反驳。我说了贫困户的楼房好,显然他误解了,以为我不认可他家的“贫困户资质”而不高兴。或是给人一个提示,要时时不忘其疾苦,有什么利益千万不能忘了他。
其实如今的乡村社会发展很快,不仅是乡村干部更能理解公家的乡村政策,就连普通的乡村百姓都很有觉悟。对一些自己好手好脚、好吃懒做,一心想靠公家救济救助的贫困户,喊穷、哭穷,甘愿受穷,不仅嗤之以鼻,甚至当面唾弃。假如还有人以“石头【sá
dóu】看到【kàng】(也)要出眼泪【qe àn
lìn】”为之辩解,保不定就有人打抱不平:管石头什么事?哪颗石头不小心看到哩都要瞎眼!还不是靠公家那颗“大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