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说到我们从天街西首走到升中牌坊,本篇放一组从升中牌坊到碧霞祠的照片。
升中牌坊的正背两面分别书着“升中”、“蓬元”二词。途中,夫人问我何解,我就字面含糊解答:蓬,大概是飞蓬,“蓬元”大概是腾飞开始;“升中”就是高升成功,应该是吉祥语。
回来查阅,才知道“蓬元”系道教对泰山的别称,“升中”是帝王祭天上告成功的意思。自己见字释义,错啰。

这段路不长,景很美。路北为高高的山崖,路南是深深的山壁,沟壑那边有高耸的断崖,崖后连绵着层层峰峦。


(前方山腰中的“弘德楼”)

(沟壑对面断崖上的年青人)



(泰山有着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双重身份,路北的山石上有了新的石刻)

(路北往上的台阶,通向孔子庙,石坊上题额“望吴圣迹”,相传这里是孔子与颜渊看到吴国阊门外一匹白马的地方)
泰山顶上长着一种不知名的树,秋天,叶儿落了,枝干枝桠上挂着玛瑙似的小红果,一颗颗、一簇簇,在阳光下、在秋风中,晃着身子,煞是可爱。


上面照片那高高石阶上有门洞的建筑,是碧霞祠的“西神门”,十分醒目。我们没有选择从孔子庙方向上玉皇顶,而是从西神门台阶拾级而上,边登边看边拍,有点气喘却快乐着。



(回头可以看到升中牌坊)

(崖顶上的年青人换了一拨)

(弘德楼已在脚下了)

(登上与孔子庙差不多高度了)

(西神门快到了)

(在这儿回首,居高临下看升中牌坊到西神门的景色,觉得很美)
进西神门就到碧霞祠了。
碧霞祠是中国著名的道观之一,供奉最受北方民间尊崇的女神——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传说她福佑众生,特别保护妇女儿童,有求必应,每年有逾百万香客、游人来此朝拜进香呢。
碧霞祠初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现存的建筑群均为清代中晚期风格。

(碧霞祠大山门)

(碧霞祠西御碑亭。东面也有相同一亭,内都立有清乾隆帝登岱诗碑)
那天,我们在岱顶,经历了晴天-阴天-雨天-多云-晴天的循环,看到上面一些照片,会以为我们到碧霞祠时是晴天,其实那是回程时补拍的。在到碧霞祠前,天已转阴,到的时候,空中阴云沉沉,我们怕雨中登顶困难,只在祠内转了一圈,所以被誉为“金碧辉煌的天上宫阙”的碧霞祠只有上面两片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们匆匆离开碧霞祠,冒着寒风往山顶爬去,放在下一篇叙述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