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庄,有沿着河流两侧形成的街巷,也有两条平行河流之间构成的街巷。
说来也怪,在上海我是不爱逛街进店的。而在周庄,却偏爱走街串巷,目的是寻找记忆中或是书籍中的民俗。


民俗是变化着的。不同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民俗也会随之或承继或变革或淘汰。
周庄要向人们展示旧时的遗存,就不单单是老宅旧屋,还应该有旧时的民俗,从广义上说,包括生活方式、习俗、生产工具工艺等。周庄为展示江南民俗作了努力,但它毕竟不是展览馆、演艺场,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所,有些民俗只能靠游人用自己的经历、阅历和认知去体味了。

(生煤球炉,依然是大多数人家早上必做的事)

(有了自来水,还是喜欢在河中洗衣物)

(纺纱织布。记得中学时代下乡劳动,曾恳求房东老太用图上的纺车让我们纺纱,结果纺出的纱,粗的如火柴棍,细的像蛛丝,疙疙瘩瘩的,笑翻了天)

(篾匠师傅。小辰光,竹席坏了,就由篾匠修补,真钦佩他们能将竹片刮得像纸片一样的薄)

(圆木师傅。塑料被广泛运用之前,家里的大小脚盆、水桶米桶马桶杂物桶都出于他们之手,“箍桶——”的吆喝声至今在耳)
不少人责难开放后的古镇商业味太重,我也有同感。这些古镇,大部分是农民居住地,当时哪来那么多商铺?这只是迎合旅游、追求效益而过度开发的,污染了古镇的韵味。不过,周庄虽也犯有此病,但不可否认,旧时,它的商业、手工业是很繁荣的。
周庄水路畅通,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连浏河,富商沈万三充分利用水路交通之便,做足贸易,使周庄成为粮食、丝绸和多种手工艺品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对外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本地商业的发展,所以沿街有相当多的商铺,可以理解,当然像现在这样,临街面每家每户开店营业那也太过了。

(这样的商业气氛倒有点像从前的样子)


(装满老酒的酒甏。在清代时,周庄有十多家酿酒作坊,年产万余甏米黄酒。现在虽已衰弱,但纯米加工的黄酒、老白酒仍有市场。吃夜饭辰光,老酒咪咪,惬意极了。老年人都喜欢这一口。)

(周庄的“阿婆茶”在苏浙一带颇有名气,有人称“没吃阿婆茶,不算真正到过周庄”。在廊下、在河边摆个小桌,泡壶茶,或者到茶室茶楼,喝喝茶,聊聊天,是本地人的习俗之一)

(这对外国夫妇进了民居,在他们的眼中,这就是中国的民俗)

(河埠头是“家长里短”的信息源。非指片中的两位女士)

(船只,是旧时周庄联系外界的主要交通工具,现在基本上已被汽车替代了。不过为保护古镇,镇内的运输工具还是船只,也成了旅游观景的工具)

(候航的船娘。其实这是旅游开发后的新职业。过去用作商业用途的船只,是不会由女子单独驾驶的,甚至有“女人撑船,船底朝天”的老古话。当然,这种说法现在行不通了,游客就喜欢坐女子的船,听她软软的吴语,甜甜的歌声)

(渔网。旧时,水乡人不少捕鱼为生。现在用的是尼龙线,过去是丝线和麻线。在周庄渔业馆前,几位大婶、婆婆正做着修织渔网示范的准备工作,去早了,没拍到示范)

(油纸灯笼,既可作为大户人家的标识,也是一般人家走夜路提携照明的灯具)

(每到冬月、腊月,家家户户就会腌制腊味。鸡鸭鱼肉晾在阳光下,“年味”就渐渐浓了)

对周庄生活场景中展示出的民俗,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不熟悉的,谓之新鲜,熟悉又消失的,称之亲切,熟悉且遗留的,认为平淡。不必苛求一致,变革中的社会,不同地域的人群,当然会有不同的感受。能够达到或让人回忆,或让人对比,或让人认知,或让人思考的效果,就体现了它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你说呢?
十分感谢博乐“狐狸人家”老师推荐拙作上《草根名博》“衣食住行”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