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就业难深度思考财经 |
分类: 老百姓经济学 |
每次,谈到就业问题,总有专家说,这是因为员工缺乏规划,这是因为求职者心态没有摆正,这是因为求职者技能跟不上企业的需求。。。。等等。
几乎一面倒的,主流媒体也会响应,要求这些人必须提升自己,找到工作。
但是,早在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有报道分析过这个现象了。
当时原文是这么写的: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在他的名著《“认真”的崩溃——新日本人论》中以此来说明,当一个社会从产业社会进入消费社会,物质富足已经满足了从前工作的目的:房子、汽车和家电,年轻一代就不再能够忍受产业社会中规中矩的枯燥程序,转而需要享受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时尚感以及表演情调。
他把青年人的这种倾向表述为“即时满足”:从工作的手段中就要得到快乐,而不是通过“忍耐”手段的无聊达到物质目的。
中国的青年似乎折衷了德国和日本现今的“青年价值”。过度的角色化期待1990年代开始转变后,虽然上海这样的都市里出现了价值虚化后的“青年”价值空洞,但陈映芳说,还没有完成从工业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的中国,有过早进入成年社会的童工,另一方面存在着“不愿成年”现象;同样是低学历青年,城市年轻人的择业力求时尚,外来青年正从事他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第二产业,而高学历人群在就业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留在校园。这些发达国家在几十年里依次出现的现象,同时出现在上海这样的都市,使所谓“青年价值”、“青年角色”、“青年问题”变得十分复杂。
年轻人发生了分化。分化的门槛就是那个工业化社会的“成年礼”——它既意味着“个人奋斗”的价值认同,使一些年轻人看到了从前没有的实现梦想的机会,它也意味着上班族刻板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成家立业”这个方面,靠拢了中国最传统的道德文化。最终,有一些年轻人决定,拒绝或者尽量延长这个“成年礼”的到来。
========================================================
生活中的一切都会实现,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单纯地谈个人努力已经变成了一种说教,苍白无力。
事实上几年来的社会形态转化,还有价值观的改变,都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概念。除了kidult心态,更重要的是企业本身也没有改变。去了人才市场一看,继续是1000多2000的工资,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那么这种招聘是否有现实意义呢?不考虑社会价值观改变和求职者的心态而单纯以年龄衡量一切,究竟是谁造成了就业难?
转头看看,广州公布了平均工资。4800.社保缴费到了845.我们看着求职市场里开出的工资,再掂量自己的钱几乎社保都交不起,这种情况到底是让大家有工作的热情,还是打击大家工作的热情呢?拼死拼活的工资还不够交社保的话,社保究竟又是为谁而设立呢?长次以往,谁又愿意在低工资下就业?
看看社会,房价贵,菜价贵,生活成本贵。工资不涨,社保涨。甚至还有人说,社保应该变成税,没有抵扣,只有强制缴纳。谁是就业难的真正幕后黑手,谁该为此而负责?一味责怪求职者不理性?不断批判他们价值观不正确?这是否就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