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文章:创业者失败案例的启示
(2011-03-20 13:24:28)
标签:
阿里mozilla基金会事非经过不知难天使投资人技术问题财经 |
分类: 理财案例面面观 |
有趣的是,文章中提到的创业者们并不同意这个看法。YouCastr创始人说他读过PaulGraham的几乎每一篇文章,但“事非经过不知难”,不亲身经历一遍是很难体会到其中道理。他在创业失败后经验总结中写道,希望自己的特定经历与个人体验,能成为PaulGraham创业文章的一个注脚、一个背景诠释。IonLab创始人则更是夸张,建议创业者们停止阅读一切创业指导文章或图书,因为每一小时的阅读,至少需要创业者此前有三小时以上的实际经验才能理解其中内容,又至少再需要三个小时的实践运用才能吸收。即使这样,也很难把这些经验教训“内化(internalize)”。IonLab创始人说,他读PaulGraham文章时一直想,这些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轮到自己创业一定能做得更好。当他创业失败,重读PaulGraham时,却发现说的就是自己,惊出一身冷汗。
从某种意义上说,导致创业失败的错误只有一个——没人需要你做的东西。如果你在做的东西是用户需要的,那么你至少能够生存下去,其它的问题都可以逐一解决。但如果你在做的东西不符合用户的需求,那就死定了,任何事都改变不了这个结局。
25则创业者失败教训总结,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个人有创业冲动,正好想到了一个自以为绝妙的点子,或看到了一个自认为很大的机会,就不管不顾投入进去。
Wesabe创始人总结与Mint竞争失败:“最重要的是尽一切可能让用户满意”。“我们(Wesabe)有伟大的目标,要帮助用户作出更明智的财务决定,但如果产品不好用、用户不去用,所有的目标都失去了意义。”
eHarmonyforjobs创始人想到了一个自动匹配求职者与用人企业的点子,仅仅咨询了身边朋友们得到认可,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创业。在过程中,才认识到,“他们(指自己的朋友)只代表了不需要付费的求职者,而最重要的需要付费的企业客户却没有去调研”。甚至,在深入HR行业一段时间后,才知道这是一个过去几年被无数人想到、尝试并验证失败的模式。
BricaBox创始人最终认识到自己要解决的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不是“商业问题”。技术人员创业,“自挠其背而止痒”当然没错,但最好是“一个更具通用性的可推而广之的解决方案”。他总结道,解决技术问题,更应该是发起一个开源项目,而不是创办一家公司。
Xmarks也是典型的技术人员创业。Mozilla基金会主席,自己却用Safari不用Firefox,因为需要在5台不同电脑上工作,而当时Firefox没有书签同步功能,所以开发了Xmarks。他们当时想法是,用户收藏网页相当于一次投票,可以做出一个更好更智能的搜索引擎。请了可用性专家和用户测试,才发现“人们搜索是想找到特定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得到某个主题领域内的一组权威链接”,“惊讶”地发现“做搜索测试时,人们在电脑前坐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搜索自己的姓名”。
YouCastr创始人的总结更是沉痛,“我们并不爱自己做的事。我们做这个,只是因为我们想创业,想到了这个点子觉得不错。我们不是我们产品的核心用户。虽然我们很努力工作,但我们无法理解什么是最佳的产品决策。”“创业基本前提从一开始就错了,我们既没有调查视频内容提供方,也不了解观众。”而认识到这点,创业团队用了3年时间,其中整整2年,5个创始人都没有领工资。
“LeanStartup(精益创业)”最近非常流行,其精髓是用最低成本、尽早获取客户需求的确认。推荐的方法都很有意思,如做一个假的网页,投放Adwords关键词广告,通过点击数据分析来判断用户是否真的需要你准备投入创业的这个产品;又如可以先不做产品,制作一段演示视频,扔到网上传播看用户如何反馈。
创业大败局给我们的启示,借用PaulGraham的话,如果只能送给创业者一条建议,那就是“理解你的用户”。
----------------------------------------------------------------------
中国什么都不缺,特别是成功的神话。
80后新贵多得不得了。
但在媒体的聚焦过后,有多少继续活下来,企业真的走上成功之路?
又有多少泯于众人?
呵呵,不在少数。
记得80后财富新贵,4位在台上慷慨激昂者;
也记得阿里播出的董小姐到处讲座,包括达贝妮如何炒到几亿做ceo之类的故事。
有空的时候看看创业失败的案例,会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