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有所养,靠自己还是靠国家?

(2010-06-21 19:08:18)
标签:

老有所养

养老

靠自己

靠国家

财经

分类: 老百姓经济学

先看报道:

1,综合外电5月10日报道,希腊内阁10日批准对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作为欧盟(European Union)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对该负债累累的国家所要求的3年期财政紧缩和改革计划的一部分。

该项改革包括逐渐将提前退休人员的最小年龄提升至60岁,同时在未来10年过渡期间将当前总体退休年龄水平提升至65岁。

其他措施包括削减退休津贴,尤其是收入可观的退休人员,并将该国13支针对公司职员、个体经营者和农民的养老基金合并为3支统一标准的基金。

2,2004年05月08日 11:43 21世纪经济报道

 日本是亚洲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的人口结构比较年轻,1950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只有4.9%。伴随着经济起飞,该国人口结构迅速老化,只用了20年时间就步入老龄化社会。到1970年,老龄化率上升到7.1%。目前,日本老龄化率接近20%,相当于每五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持续低迷,经济增长裹足不前使得用于养老的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加上人口迅速老化所带来的养老支出扩大和收入增长下降,养老金入不敷出导致了养老金财政危机,养老金空洞化现象日趋严重。

  日本养老金账户出现财政危机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养老金征收基础不断弱化。首先,持续经济衰退迫使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和倒闭,失业人员数量增加,失业者因收入锐减交不起或拖欠养老保险费用。

  其次,养老金财务危机打击了一些青年人、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加入养老保险的信心,他们不愿意加入国民年金计划。2002年,农民和个体工商户中未交纳的比例接近40%,如果加上学生和保险费全额免除人员,实际上被保险者中约半数没有缴纳保险费。

  再次,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缴费的基数不断缩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将在校学生也纳入了养老保险计划,但是,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收入,这样,反而加重了家庭的社会负担。

  二是养老金支出不断扩大。日本的人均预期寿命几乎居全球之首。目前,日本人均预期寿命为82岁,到2050年将提高到88岁。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之后,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加。1990年,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老年人口比例为20%,2000年上升到22.4%,2020年将上升到32.4%,2030年进一步上升到42.4%。

  整个人口老化不仅使得支出规模不断扩大,而且人口高龄化进一步扩大了护理和医疗的社会支出需求。养老支出占日本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比例在50%以上,养老金收入和支出不平衡,迫使日本政府只好采取提高缴纳比例等措施来转嫁财政负担。据估计,如果不对先行的养老体制进行改革,到2015年之后日本养老金账户将出现严重的收不抵支。

  此外,日本男女的预期寿命和收入上差异造成女性的养老保障水平不及男性,也逐步演变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三是养老基金收益率低。日本将养老保险基金和邮政储蓄等资金汇合为财政投融资,纳入国家预算,由大藏省资金运营部严格统一调配,财政投融资的长期运营计划须经国会决议通过才能执行。

  每年,大藏省将运营资金中拨出相当于半数的养老基金交给年金福利事业团等机构进行运营。为了保障养老基金安全,年金福利事业团对养老基金投资比较慎重和保守,主要以信贷形式运作基金,经营业务为住宅、教育信贷、福利设施、福利保养设施的经营和管理等。

  由于信贷范围窄和政府干预过多,信贷经营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经营的福利设施和保养设施基本上是赤字运转,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保值事实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

看完了报道,我不禁开始反思: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我们能否完全依赖国家的保险呢?

从希腊和日本的例子来看,似乎不能.中国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开始了.根据全国老龄办数据,中国65岁以上人口目前已经到了15%左右.未来乐观点可能2030年才到高峰.但是假如老龄化加速呢?不断增加征收在职者的社保能否解决养老缺口?

 

路在何方?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无钱养老的局面,如何为我们未来而谋划?看来完全靠国家还是不大靠谱,还得自己筹集.假如干了30年到你6,70再去天天工作,没几个人顶得住吧.拿着缩水的养老金,我们还能怎么办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