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分类: 股民期民杂谈 |
今日,一个新闻出来了,开放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了.
于是大家一起狂呼利好,对市场怎么好怎么好.
但是观察了过去的历史,我却非常怀疑这种观点.
请看资料:
1,1993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债期货交易,到1995年2月27日开始休市,并组织协议平仓,最后1995年5月18日,中国证监会经国务院同意,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中国股市1993年的大调整,上证综合指数从1993年2月的1558.95点,跌至1994年7月的325.89点,仅仅用了17个月的时间,累计跌幅即达到79.1%,中国股市从此进入漫漫熊市,再度突破1558点用了7年之久。
2, 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和同年8月发生的长虹转配股事件,是中经开的两次大手笔代表作,但是其操作方式也给市场留下了亦正亦邪的印象。1993年底,由上证所提出并经财政部、央行批准设立国债期货市场试点。当时人们之所以青睐“3·27”品种,是因为其时限短,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1995年7月即将交付,给了市场极大的投机空间。2月9日,中经开以多头入场,而万国、辽国发则变成了空方,多空争夺在当月23日达到极致。当天开盘多方中经开连续挺进使局势呈现一边倒,而收盘7分钟,万国一笔最终被取消的700多万口的空单,把中国的国债期货市场也给打掉了。在这笔涉及70亿元的多空大战中,中经开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3,2005年1月14日
...
=============================================================
从以上资料,个人看不出这有什么"利好".个人反而深深忧虑几点.
1,门槛如何?假如门槛很高,那这个市场不就是机构玩,其他散户都等死?
2,高杠杆的交易必然导致大量资金从本来的股票市场分流(从国债期货期间股市暴跌可以看出),进入对赌.会不会出现第2个中经开和万国?会不会有第2个管金生?
3,假如内部人,例如公司大股东或者知情者在解禁期过后,先在市场中做空手头股票,然后大量抛售砸盘,那么赚钱的是谁呢?又或者这些人先提前做多,放出利好之后就大量出货和平好仓,又当如何?
4,券商会不会再来破产狂潮?
所以,我非常怀疑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利好"是否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