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交换债券恐将市场杀入更深的低谷之中
(2008-08-22 11:47:32)
标签:
财经证券债券流动性管理低谷欧洲股票 |
证监会酝酿可交换债券 大小非减持或有新通道
本报记者 李晓晔
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表示,证监会正在进一步完善专门针对“大小非”的大宗交易机制,最实质的手段就是引入二次发售机制和开发可交换债券在“大小非”减持中的作用。
监管层人士也证实,相关的细则虽然还在制定中,但已基本完备,正在等待出台时机,有望于奥运会之后正式推出。
联合证券策略分析师杨伟聪认为,二次发售配合可交换债券等市场流动性管理工具,如果能够不打折扣的付诸实施,将是彻底解决“大小非”流动问题的实质利好,整个市场的反弹可期。
可交换债券
其实股改期间,银河证券投行部黄格非就曾建言,可交换债券在股改限售股减持中大有可为。而联合证券更是从2006年开始,就着手研究和开发针对“大小非”股东的可交换债券理财产品。
所谓可交换债券(Exchangeable Bonds),是指上市公司股东将其持有的股票抵押给托管机构(或登记结算公司)之后发行的公司债券,该债券的持有人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内,能够按照约定的条件以持有的公司债券交换获取大股东发债时抵押的上市公司股权。
可交换债券与可转换债券类似,都是投资者持有债券,都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是否换为股票。可转债转换而来的股票是原上市公司没有发行的,而可交债交换来的,则是上市公司已经发行且持有,并且托管于托管机构的股票。
而据前述接近证监会的人士称,是民间的研究给监管层提供了思路,证监会对于可交换债券、权证等市场流动性管理工具也一直在持续进行研究,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探讨将二次发售与多种市场流动性管理工具结合起来,真正地实现从空间和时间上缓解“大小非”压力,使整体市场走势通过诸多方式来实现平稳。
“在欧洲国家,大股东减持公司股票多用可交换债券这种方式,避免有关股票因大量抛售而股价受到太大的冲击,”联合证券金融工程研究团队杨戈表示,“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适用于‘大小非’减持的方式。”
香港公司和记黄埔就曾两度发行可交换债券以减持沃达丰(Vodafone),而这两度减持都平稳完成。欧洲很多企业为了提高透明度和向其他方向发展,都会发行此类债券以解除公司之间互相控制的情况。
在美国,可交换债券发展很迅速,在1980年它还只占与权益相联的债券6%的比重,但是到1998年,它已经占到了50%的份额。在欧洲,可交换债券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中,发行人在国内和国外发行可交换债券,标的股票也可以是国内或者国外的发行人所持股权。在欧洲,可交换债券被广泛应用于普通融资、减持股权套利以及并购的资本项目中。
混合交割将成主流
前述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向记者介绍,可交换债券最被监管层看重的功能是“大小非”股东可以通过发行可交换债券有秩序地减持某些股票,发行人可以及时收取现金,亦可避免有关股票因大量抛售而股价受到太大的冲击。
=========================================================================
理论是好的,出发愿望也是好的.
只不过,这次如果真出台如此的规定,只怕整个市场会杀入更深的低谷之中...
1,可交换债券的转换价如何制定?按股票面值?股票市价?还是强行规定的价格?
如果按照面值,那么这些大小非是否会愿意转换而不在市场上抛?
如果按照市价转,那么只不过把股票市场的压力弄到了债券市场上,到时候两个市场一起跌,岂不更惨?
2,"股票抵押给托管机构(或登记结算公司)之后发行的公司债券"这就让我非常担忧了.
首先,这些被抵押的股票的价格是变动的,一旦价格大幅度下跌,是否要追加抵押品?这些被抵押的股票所得资金如果无法被偿还怎么办?
其次,托管后的股票,会否只是放着锁定?会不会有托管机构与相关利害人合作,故意锁仓大规模做空赚取暴利?
又或者通过锁仓,做高股票价格,然后大规模出货?
这都是我的关注点.
因此综合考虑后,个人以为,可交换债券,恐怕会把市场杀入更深的低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