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财富人生存款变保险民生银行诚信财经 |
分类: 老百姓经济学 |
工行储户存款变保险 未获利息收入本金反而减少
存到银行的钱不但没有利息,反而本金损失了3560元。明明是把钱存进了银行,却被银行的工作人员告知,钱在一家保险公司存着,想取钱得去保险公司。这样蹊跷的怪事就发生在河南周口人位相望身上。
◎特约记者 刘 畅
2007年12月5日,早上6点多,天还没完全放亮,在郑州市城南路上一个修理自行车的小铺子里,位相望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他一天的劳作。“到 银行存钱不但没有利息,反而还要扣钱,我弄的这是啥事呀!”位相望一边帮客人修自行车,一边无奈地自言自语:“世界上还有我这么傻的人吗?到银行存钱不生 利息还扣本钱,一下子扣了近2000元钱,咱一年能挣多少呀?这钱都是让那没良心的银行骗了!”
位相望抱怨的事情,还得从2007年的12月1日说起。那天他拿着存折去银行取钱,这笔钱是他多年的积蓄,一共8.9万元。然而银行的工作人 员却告诉他,他的钱不在银行存着,而在一家保险公司,他要想取钱该找保险公司。为什么位相望在银行存的钱,到头来却要到保险公司去取呢?对此,银行工作人 员的解释是,位相望的钱并不是存在了银行,而是购买了由银行代理的保险公司的一种保险。对于银行工作人员的解释,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位相望并不能完全明 白,他始终无法理解在银行存的钱是如何变成保险的。
让人愤怒。银行本来就是代表着诚信的地方,怎么就变质了呢。
对于多数百姓而言,对银行是基于一种信任。但是银行却耍了他一把。
再看下面:
2006年5月26日,位相望像往常一样到中国工商银行郑州分行西大街支行存款,当时存折上共有6.9万元。该行的工作人员李某看了他的存折后,问位 相望这些钱暂时是否要用。位相望如实以告,称自己暂时不用,但因为老家的房子要盖,自己有可能随时会取。工作人员李某就向位相望推荐了一种新型的“存款
方式”,这种方式的利息比他以前存的活期利息要高、能分红,并且可以随意支取,还能贷款。利息高、能分红的存款,位相望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回到修车铺,位相望的妻子看到存折上写有“保险”2字,顿时起疑,就问他:“你怎么存成保险了?别被人骗了呀!”位相望十分自信地说:“人家那么大的银行还能骗人吗?这比以前的利息多,还能分红,咱啥时候用啥时候就能取。”有了位相望这句话,他的妻子也没再多想。
2006年6月3日,位相望又将另一个存折上的2万元钱存到了中国工商银行郑州分行西大街支行,存款方式依然还是此前工作人员李某介绍的那 种。位相望说,当时他和妻子对于这种存款的方式并无任何怀疑,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所谓的保险,只是觉得既然是银行工作人员推荐的存款方式,应该没什么问题 的。
对银行的信任,变成了导致自己莫名其妙亏钱的原因。银行方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老百姓的钱就那么好赚?
再看下去更气人。
2007年12月7日下午,记者和位相望夫妇来到中国工商银行郑州分行西大街支行。工作人员李某称,位相望所购买的保险是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 有限公司的联办业务,并称当时办理此项业务时已经告知位相望需要满3年才能支取,此说法被位相望断然否定。位相望称,当时李某告诉他随时能取,利息高,能 分红。李某又给位相望夫妇举国家发行国债的事例,但对于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位相望夫妇来说,这些事例他们根本听不明白。
位相望告诉记者:“如果不随时用钱,我就会将钱存成定期。他(李某)要不告诉我能随时用随时取,我不可能按他说的‘存钱’。”
在李某旁边另一位中国工商银行工作人员李女士告诉位相望夫妇,那是银行的正常业务,并指着大厅里的宣传广告说,那上面写的也有。但记者看了几遍,仅仅看到上面写的是宣传该保险是如何好,并没有发现满3年才能取款的说明。
我觉得银行方面存在巨大的诈骗行为。首先没有明示产品的风险和具体条款,其次,宣传人员有隐瞒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此风持续,首先银行的信誉丧失殆尽;其实是保险公司的信誉也荡然无存。
靠欺骗和误导去赚消费者的钱,这种行为做出来和满大街的仙人跳,双簧,还有卖药党有区别吗?除了更为大胆和蓄意,我看不出区别。
看来,以后做老百姓是越来越难罗。。。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关部门才会出来管一管这股歪风邪气呢?毕竟,民生无小事阿。。。
存到银行的钱不但没有利息,反而本金损失了3560元。明明是把钱存进了银行,却被银行的工作人员告知,钱在一家保险公司存着,想取钱得去保险公司。这样蹊跷的怪事就发生在河南周口人位相望身上。
◎
2007年12月5日,早上6点多,天还没完全放亮,在郑州市城南路上一个修理自行车的小铺子里,位相望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他一天的劳作。“到 银行存钱不但没有利息,反而还要扣钱,我弄的这是啥事呀!”位相望一边帮客人修自行车,一边无奈地自言自语:“世界上还有我这么傻的人吗?到银行存钱不生 利息还扣本钱,一下子扣了近2000元钱,咱一年能挣多少呀?这钱都是让那没良心的银行骗了!”
位相望抱怨的事情,还得从2007年的12月1日说起。那天他拿着存折去银行取钱,这笔钱是他多年的积蓄,一共8.9万元。然而银行的工作人 员却告诉他,他的钱不在银行存着,而在一家保险公司,他要想取钱该找保险公司。为什么位相望在银行存的钱,到头来却要到保险公司去取呢?对此,银行工作人 员的解释是,位相望的钱并不是存在了银行,而是购买了由银行代理的保险公司的一种保险。对于银行工作人员的解释,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位相望并不能完全明 白,他始终无法理解在银行存的钱是如何变成保险的。
让人愤怒。银行本来就是代表着诚信的地方,怎么就变质了呢。
对于多数百姓而言,对银行是基于一种信任。但是银行却耍了他一把。
再看下面:
2006年5月26日,位相望像往常一样到中国工商银行郑州分行西大街支行存款,当时存折上共有6.9万元。该行的工作人员李某看了他的存折后,问位 相望这些钱暂时是否要用。位相望如实以告,称自己暂时不用,但因为老家的房子要盖,自己有可能随时会取。工作人员李某就向位相望推荐了一种新型的
回到修车铺,位相望的妻子看到存折上写有“保险”2字,顿时起疑,就问他:“你怎么存成保险了?别被人骗了呀!”位相望十分自信地说:“人家那么大的银行还能骗人吗?这比以前的利息多,还能分红,咱啥时候用啥时候就能取。”有了位相望这句话,他的妻子也没再多想。
2006年6月3日,位相望又将另一个存折上的2万元钱存到了中国工商银行郑州分行西大街支行,存款方式依然还是此前工作人员李某介绍的那 种。位相望说,当时他和妻子对于这种存款的方式并无任何怀疑,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所谓的保险,只是觉得既然是银行工作人员推荐的存款方式,应该没什么问题 的。
对银行的信任,变成了导致自己莫名其妙亏钱的原因。银行方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老百姓的钱就那么好赚?
再看下去更气人。
2007年12月7日下午,记者和位相望夫妇来到中国工商银行郑州分行西大街支行。工作人员李某称,位相望所购买的保险是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 有限公司的联办业务,并称当时办理此项业务时已经告知位相望需要满3年才能支取,此说法被位相望断然否定。位相望称,当时李某告诉他随时能取,利息高,能 分红。李某又给位相望夫妇举国家发行国债的事例,但对于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位相望夫妇来说,这些事例他们根本听不明白。
位相望告诉记者:“如果不随时用钱,我就会将钱存成定期。他(李某)要不告诉我能随时用随时取,我不可能按他说的‘存钱’。”
在李某旁边另一位中国工商银行工作人员李女士告诉位相望夫妇,那是银行的正常业务,并指着大厅里的宣传广告说,那上面写的也有。但记者看了几遍,仅仅看到上面写的是宣传该保险是如何好,并没有发现满3年才能取款的说明。
我觉得银行方面存在巨大的诈骗行为。首先没有明示产品的风险和具体条款,其次,宣传人员有隐瞒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此风持续,首先银行的信誉丧失殆尽;其实是保险公司的信誉也荡然无存。
靠欺骗和误导去赚消费者的钱,这种行为做出来和满大街的仙人跳,双簧,还有卖药党有区别吗?除了更为大胆和蓄意,我看不出区别。
看来,以后做老百姓是越来越难罗。。。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关部门才会出来管一管这股歪风邪气呢?毕竟,民生无小事阿。。。
前一篇:新年好!个人对2008经济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