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财案例点评: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 女白领五年买了四套房

(2007-07-12 10:17:41)
标签:

理财

点评

女白领

五年

四套房

分类: 股民期民杂谈
 
案例点评:文中女主角是现代人的缩影之一.
从理财角度看有几个关键问题.
1,宋静计算了一下,与其每月花上700~800元的房租,不如自己贷款买房。当时的商品房价格低,为了鼓励居民房贷,政府还实行购房退税的优惠政策。
 首期付了2万,宋静住进了一套84平方米的房子,"拿到钥匙的那一刻,自己有房子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此时,她税后工资近3000,每月付完1400块房贷,剩下足够平时开销.
 
评论:每月花7-800元的房租对比每月1400的房贷,从房屋支出上就增加了600元,也就是原来租房的600/800=75%.属于失败的投资.
 
2,2003年,宋静决然离开原来的公司,跳槽到北京一家业内名气很大的互联网企业。同时也付出了代价,由于提前离职,她必须"吐"出原公司的10万多住房补助。
 
评论:不熟悉相关合同条款导致赔钱.
 
3,三年之后,宋静在苏州买下了第二套房子。买房的过程相当有戏剧性:2003年的某日,宋静和未婚夫正打算去民政局登记结婚,谁知材料没带够,两个人只能打道回府;拉着手在路上闲逛,忽然看到一个新楼盘的广告。5分钟后,这小两口就付下了定金。

  第三套房子的故事同样"离谱"。又是2003年的某日,因为工作需要,宋静到成都呆了一段时间,下了飞机,嘱咐出租车司机在府南河绕上了一圈,买下了第三套房。"当时,出租车司机都觉得我是吃错药了。"所以,"后来朋友嘲笑我们,说我们买房子,就跟在自家地里割韭菜似的"。

  买第二套房子的时候,正值苏州房价最高的阶段,当时风传要修到上海的轻轨,苏州的房价开始暴涨。这套位于苏州新城商业街上、115平方米的房子,每平方米6000元,宋静定了十年付清,每个月需要付3500元的按揭。后来证明这并不是一桩成功的投资--不久,传闻中的轻轨成了泡影,苏州的房价开始回落。"幸亏地段还不错,租出去还算容易。"

 

评论:冲动消费,头脑发热.

 

4,那时候,宋静从来就没搞清楚,两人每月几万元的工资是怎么花掉的。她记得清楚的是,上个月信用卡对账单上是1万多元,这个月也有好几千。"反正,每个月,我信用卡透支都不会少于4000,有时自己的额度用完了,我就刷我老公信用卡的附属卡。"

  2003到2004两年间,宋静夫妇同时供着三套房,抵消房租的收入,每个月需要还房贷8000多。日子一下子变得紧巴了,一到每月还贷的日子,两个人"呼吸都缓不过来"。"如果不按时还贷,三个月后,银行就会收回房子"。

 

评论:支出无计划,缺乏计算房租:房贷是否有利可图.而且用信用卡高息消费,负债增加没有节制.

 

5,就在两口子为三套房的贷款所苦的时候,2003年年底,公公忽然查出患有直肠癌。

  公公可以享受医保,然而,普通的医保并不包括昂贵的进口药和手术费用。

  虽然已是癌症晚期,遵从老人的意愿,在上海进行了最后一次手术。公公不久离开了人世。一年间,前前后后一共花掉了20多万。宋静的先生是家中唯一的儿子,为此前后掏出了近8万元。

  原本已经绷得很紧的生活,一下子狼狈到了极点。向来在生活上没法"将就"的宋静,创下了一周只花100块钱的纪录:上下班坐地铁,早上花两三块钱买早点,午饭在最繁华的商业区用10块钱打发,晚上两个人20块钱解决。

 

评论:缺乏保障和储蓄,家庭变故影响财务整体状况,降低生活质量.

 

6,那时候,手里有了一笔余钱,总觉得贷款买房,是最可靠的理财方式。而且跟股票、基金不同,房子就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特别让人安心。

 

评论:对于资产的单一化配置和极度偏好,不考虑多样化降低风险的结果.

 

 

总结:

女主角两人都过度信贷,缺乏

保障-储蓄-投资的意识.

提前消费,是大家的大忌.还有,大家要注意信用卡的负债可能导致的财务危机;

毕竟信用卡的年息高达18%左右不是应该经常透支的.

而且房屋也不是一定赚钱的,投资有风险,大家要小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