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蔡笑晚:我为何能把5个孩子都培养成博士"的一些看法

(2007-06-17 23:49:25)
标签:

蔡笑晚

5个孩子是博士

看法

分类: 老百姓经济学
最近看了这个文章,心里有些话想说,其实,每个人要走的路不一样,博士有博士的路,老百姓有老百姓的路.
关于这位父亲,我祝福他的成功,起码现在还算成功.
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个细节:
长子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36岁即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次子蔡天武,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5岁获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的博士生),现为美国最大的金融公司高盛公司的副总裁;

    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在经营实业;

    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在创办私立医院;

    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中国建设银行大客户部经理;

    六女蔡天西,18岁考上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8岁担任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比她本人大12岁。  

 

除了老五以外,全部的孩子都是从美国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这代表着什么?

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人才都跑国外去了,而且国外才培养成功的,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呢?

 

其次,

从1967年到1977年的十年时间里,我一共生了五儿一女。对我来说,生儿育女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宗接代,更不是养儿防老,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从杭大退学之后,有人建议我到生产队做会计,到车木厂当车木工,到二姐夫家里做篾工,到学校任代课老师,思前想后,我重拾了父亲的职业——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对于从医我有自己的考虑。作为个体医生,我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可以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实施早教、早读、跳级的家庭教育方案。

 

也就是说,这位父亲有足够养活自己的钱和充裕支配的时间,才做到了这步.而对于多数并没有很充沛的时间的人们,又不会医术的人们,该如何用相同的方法去教育儿女呢?

 

 

 

总结了一下,得出以下结论:

1,这位父亲很伟大

2,经验不可复制,由于社会环境,职业差别,套用他的方法,很难.特别在现在竞争激烈而且加班加点常事的时候,怎么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教育孩子呢?

3,"孟母三迁为择邻,而我们多次举家搬迁,从莘塍搬到南陈桥头,又搬到九里村,再搬到瑞安,为的是让孩子尽早入学、顺利跳级。孩子入学时年龄小,正规小学不让进,我就找简陋的农村小学,让儿女入了学再转学。"

实际点说,在现在房价高企不落的今天,这种行为是不可能做到的.一个普通的家庭要选择好学校入学,需要支付数十年的储蓄;而每搬家重新购房一次,又是需要巨大的金钱支持!

 

所以说,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特定时间下特定环境特定人物的故事罢了,并没有完全可学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