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沉重的话题:媒体的任务是发掘真相还是为钱埋没良知?从广州日报李义峰说起

(2006-10-30 20:17:30)
分类: 老百姓经济学
今天,有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媒体的任务是为发掘真相,还是为钱埋没良知?
 
其实,有这个疑问,是看到了广州日报的李义峰对楼市一系列评论引起的.
李义峰:广州日报创办房地产专版的时候,我还在大学里面,还没有毕业,我想在座的记者和编辑,真正能像杜总这样见证广州地产二十年的,真是寥寥无几的。我只能简单介绍一下广州日报的房地产专版的发展情况。最初有这个版面一、二个记者做,还是广告部下属的,到了2002年的时候,我们正式将房地产专版扩充未专刊,每周一期,但仍然是在广告部下面。去年报社为了让房地产的报道提升起来,专门成立了专版新闻中心,也就是那个时候,我从其他的部门调到房地产专版,我觉得要谈房地产二十年,有一点勉为其难。但是从我介入房地产这几年,经历了房地产非常深刻变化的时期,能够参与其中,或者能够发挥自己的一点点作用,我认为很容幸。
 
楼价何时触顶回落?不如转买郊区楼盘或者二手房2006年04月07日13:10 广州日报 李义峰
许多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从制订出台到产生效应,本身有个期限,也会因种种因素打了折扣,无法立竿见影。君不见,最近推出的种猪场和沙河地块,比上次起拍价已经足足翻了一倍有余。市区地块越来越稀缺,地价越来越贵,已经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了。我们要转变思维,接受广州楼市模式转变的现实,与其整天盼着“拐点”到来,还不如把置业目光转向更宽广的区域———郊区和二手房市场。
自欺欺人
2006年09月15日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李义峰
专家鼓吹楼价要降,本来是一个非常讨好的观点,然而大出笔者意料之外的是,这么“亲民”的观点并未获得网友的掌声,反而是一边倒的质疑。有网友说:“地价这么高能降吗,KFS(开发商)又不是吃××(此处不雅,略去两字)长大的。”还有网友说:“就算‘楼价只涨不跌’是个谎言,但涨1000元降100元,再涨1000元再降100元,再涨1000元再降100元,一直这样涨却是事实。”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从局部的视角看,楼价随时下降都是可能的,碰巧这个月卖的全是低价洋房,楼价就降了。然而如果站在更高的视角上,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楼价居高不下很苦涩,但这是个事实,不接受现实就是自欺欺人。

楼价下降有必要欢呼雀跃?不要被数据蒙骗你

来自:广州日报 作 者:李义峰
楼价降了,继8月楼价比上月降了60元/m2后,9月楼价又比8月降了406元/m2。上个月降一点,人们还将信将疑,这个月降这么多,估计有人要欢呼雀跃了。然而,笔者随便问了几个人,他们却并未觉得自己心仪的楼盘有降价。为什么统计数据和人们的感受之间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其实,这也不难解释。记得五一的时候,楼市最热的是珠江新城,几个豪宅盘轮流登场,把楼价推到一个高位,之后,珠江新城暂时偃旗息鼓,白云花都唱主角,楼价下降自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如果单凭这两个月的成交数据,而不考虑当前的供求形势,贸然判断楼价下跌已成定局,未免失之草率和操之过急。网上一位仁兄心直口快,发帖子说:“谁再说楼价下跌,我跟谁急”,他说去年就相信专家预言楼价要下跌,结果等了一年,自己喜欢的房子,价格涨了20万元!切肤之痛,难怪他要急。 

  有些东西需要辨证来看。上周推出的“胡润榜”也是一例。胡润是什么人?一个洋人!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找一帮人通过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搜集材料,搞出这个榜,多不容易,但权威性就是那么回事——有一定参考性,但也千万别较真。 


  本届“胡润榜”广州地产商可谓出尽风头,合生、富力、雅居乐恒大老板跻身前十,如果算上被低估的碧桂园老板,五大地产巨头闪耀富豪榜。胡润榜激起一部分人的仇富心理,认为房地产真是暴利行业,搞得老百姓买不起房。诚然,地产富豪够富,但地产公司并不强大。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地产,去年的销售额才104亿元,成为唯一一家跻身中国500强的房地产企业。但要跻身世界500强企业,门槛最低都要1000亿元,而早已是千亿级企业的海尔、联想尚且都在世界500强门口徘徊,中国的房地产企业简直就是小儿科!这与中国大建设的情景形成多么大的反差!现在房地产企业正处在资本积累阶段,大发展的中国房地产业呼唤千亿级企业的诞生。
 
 
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本来你做什么大家都会看看,参考.
报纸要挣钱,你要赚些广告费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媒体说话,必须考虑到公信力,还有客观性.
从李先生的话中,我看不到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应该有的,发掘真相的行为,而是不断地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为了钱逐步埋没了自己的良知,睁着眼睛开始了帮助一些行业掠夺行为作出美化,作出了修饰.
作为在广州市少有的主流报纸媒体,这种不客观的报道,让读者十分寒心.
毕竟,读者阅读报纸,为了是了解真实的事实,而不是吹捧的话语,为了看真相和客观的报道,而不是为了金钱的献媚.
广州日报,为老百姓作了一个错误的示范.
希望,以后这个沉重的话题不需要再出现.
也许,我的文章只是杞人忧天;
不过一个报纸媒体如果失去了应有的公信力,恐怕未来也就是沦为八卦杂志之流的3,4流小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