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科技与知行合一

(2009-07-30 07:47:24)
标签:

科技

伦理

人文社会科学

文化

分类: 阅读札记

好科技与知行合一

 

刘思坤/文

 

一、只有足够心智准备 科技才是好东西

 

科技被创造之时,人们便开始了对它漫长的认识道路。但无论认识如何变化,有一条共识是:科技让人们逐步摆脱为温饱生存而挣扎的宿命,将大部分时间精力放在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上,它是构成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科技的大规模应用导致了许多科技伦理问题:孩子与网虫对五彩缤纷的电子游戏和互联网着迷,因为现实世界没有如此频繁的色彩与情节变化;汽车作为能源与制造科技的结晶,让人们出行格外方便,但是人们长期依靠锻炼才能健康的心肺、腿脚却因此退化;各类食品的大规模生产让从饥荒时代走过的人们无所适从,海鲜红肉白酒无所节制;欲望被无限的选择放大,熬夜,满足欲望,牺牲时间,本来依照大地时辰运作的脏器发生紊乱。富贵病多由不良生活习惯引起,而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对科技过于乐观的人相信,一切科技问题终究可以通过科技本身的革新来解决。我觉得这未免太过乐观,因为科技终究通过人实现价值,只有人自身的革新才能让科技伦理走出困境。

显然,人自身的细胞与基因演进,只是遵照大自然几千年缓慢进化的规律,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所以科技一方面导致方便,一方面导致不适。只有足够的心智准备,控制自己的大脑,才能用科技拓展人的能力,同时又避免科技对欲望的无限宠爱。有充足心智准备的人才可能把科技变成好东西。

科技发达让人们面临太多选择,犹豫、烦恼、焦躁大多由此引起。只有在“别无选择”(或者真的别无选择,或者利用心智的力量迫使自己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可能静下心来,把事情踏实做好。

 

二、人文社会科学:必须知行合一方有立体体味

 

人文社会科学必须有人的参与才有意义。但正因为时刻都有人,所以人文社会科学无法纯粹地成为“研究对象”本身,这也就决定了单纯研究理论本身,而绝无考虑人自身的个性与丰富性的局限。只有理论与实践的同时进行,才可能给人们内容真实、信息丰富、切实可行的启发。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无法创造纯粹的实验环境,我们很难想象经济学家把一国的整个经济情况进行如同实验数据一般的精确设计,因为任何此类实验都会涉及国民的生存问题。只要有人,就无法精确实验,而只能选择外在观察与深入实践。

单纯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必然导致不足,事后看历史和无法内化的视角是主要原因。这就好比新闻记者写企业史遭遇的尴尬:一切都已经发生,而自己却大多“不在场”,事后再去探访,现场虽然能够找到痕迹,但在许多方面已“被破坏”。

写作视角的无法内化,冯仑理解得非常透彻:事件亲历者虽然不会事后看历史,但在子宫里面看着孩子成长,经历的辛酸黑白都有,想必无以言说,这符合人性;事件参与者就好比接生婆,她看到孩子出生时的努力,也同时看到孩子“丑陋”的原生态,他们要么说得太片面,要么选择不说;而商业记者和学者很有可能成为这家孩子的邻居,当他想看孩子时,眼里只能呈现出别人已经洗得干干净净、白白嫩嫩的孩子而已。

 

不过,学术界近期开始提倡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论:不是纯粹的实证主义,也不是纯粹的批判意识,而是介于两者的中间状态:它加入了对人物心理的、对事件历史的、对理论逻辑的研究进路。这是人文社会科学自我纠偏的努力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