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2日,拿到了新京报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问川》特刊。惊叹它的精致与从容,从专业度上看,它足以载入中国新闻史,即便不能让所有同行闭嘴,最起码它是同城媒体中专题策划的一个新的高度。
特刊的24个版,没有容许丝毫广告的存在。它纯粹为了《新京报》公信力而存在,纯粹为了人文关怀、制度进步而存在,纯碎为了人性回归、灵魂安息而存在。

它的不同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情感追忆,亦没有单纯的直线批判。当其他媒体记者抓人、抓事、抓图、抓场景之时,《问川》特刊的记者们跟四川红十字会志愿者一起,在扎扎实实地做问卷,围绕着住处重建、校舍质量、就业出路、心理问题、丧子再孕、艰难养老、旅游服务、政府职能残缺、灾情预测等11个话题,悄悄地开始编织一个相互关联的灾区重生网络。
《问川》的文本结构有三部分:正文描写灾区人们的生活,调查展现数据与结构,最后有官员和专家的访谈,三个部分聚焦于同一个话题,11个话题组成了特刊,角度和题材优势互补,文本呈现苍穹美丽。
这里的奥妙在于:各个单位之间看似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它们环环相扣,形成自身完整的闭环。阅读当中片段好似无甚触动,但当一气呵成读完,自会有种荡气回肠的感慨。
《问川》在极尽可能的空间下艰难地发现着问题、诉说着问题。可能,这部分辛勤劳作的记者编辑们,舍弃了数个极有价值的新闻题材,但他们厚积薄发,在容忍短暂的平静之后,换来的是载入史册的铁板钉钉。
《新京报》的这帮记者编辑,真是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