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查 时评 与 新闻实务课

(2009-04-21 13:38:55)
标签:

调查

时评

实务

教育

分类: 新闻调查

调查 时评 新闻实务课

 

 

调查在中国不是天堂  时评需要更加活跃

 

展江老师说这几年调查报道走向衰落,而时评开始升起。他的观点我赞同。

从题材上来讲,中国正在转型,社会啥事都有,肯定是调查性报道的天堂,但整个社会环境给调查性报道的空间并没有放开。李海鹏离开《南方周末》,走入了时尚杂志,或是一例。而对力促调查报道成为一种成熟新闻产品形态的程益中与杨斌,也纷纷离开了这一领域。我想,不是他们不想做,而是看不到在这种环境下做起来的希望。毕竟,他们付出的代价太多,短暂的人生经不起几次这样的沉浮。

不过,在一线奔波的调查记者中,80后逐渐成为一波崭新的力量。他们学历不高,但他们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对社会走向的把握、极强的突破能力、资源整合的能力和文字写作的智慧,使人们看到调查性报道在未来发育的可能性。

 

再看评论。几年前评论市场的粗糙形态如今已经不复存在。时评圈子里专栏作家频频涌现,推得评论门槛水涨船高,这使得时评质量从以前的粗糙形态快速进化到现在具备一定的专业度,时评板块迅速被学者、媒体人瓜分殆尽。

但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它的高门槛形成的市场,其话语权逐步被“意见领袖”划出了势力范围。如今中国时评圈里活跃的作者,数得上来名字的不过几十人而已,这会让许多有潜力也有兴趣想做时评的起步作者望而却步,除非付出极大努力,否则难以。这是好事,却总觉得有些不正常。

 

新闻实务教程应该引入真实职场场景

 

新闻实务不是照着教科书念来念去,也不是拿着一个几年前就做好的PPT永久不换。我们的新闻学教学课程,完全可以拿现实的新闻操作职场场景进行实战演练,最典型的是如下两种:

 

1、评报。或者评杂志、评网络。现在网络这么方便,我们上课完全可以拿当天出版的同城报纸进行内容、选题、操作角度、视觉和排版上的比较。尤其拿竞争激烈的广州报纸和北京报纸进行比较,《广州日报》PK《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PK《新京报》,会极有新意。比如,某报遗漏了什么选题,某报用的图片好在什么地方,某报做的策划专题思路新在哪里。每天的新闻事实都会刷新,学生肯定对此大感过瘾。不仅能解信息之渴,还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寻找到操作实务的感觉,并能从中尽快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好在这一方面持续积累。

 

2、对一个新闻选题进行报道角度训练。像编辑记者那样思考新闻生产,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开始搜寻选题,做策划,进行报道角度的思维训练。比如,即将进入汶川地震纪念一周年,几个月前,各个媒体就已经开始了较量。后方编辑做策划、前方记者为深度调查做好充分铺垫,屏气凝神地等待5月12日纪念日的来临。如果你就是汶川地震报道的总策划,你会如何指挥前方突破采访?如何融合前方信息与自身策划的差异?如何在既有猛料、又不触犯新闻红线之间游刃有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