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职业的来源
新闻就是最新的“视闻”,包括所听所看。而因为新闻太多,所以英文中直接给了“新”一个复数“news”。
社会大众有权利、也有必要对每天正在发生的事情了解、知道、甚至于理解并获得启发,但人们每天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顾及所有的信息。所以,搜寻最新的信息就成为一种专业职能,需要相应的社会职位来承担,那就是记者。记者即忠实记录现实的人。而由记者构成的组织,变成为了媒体。媒体发布信息的载体,就构成了传媒。
社会化分工对专业化提出高要求,那就是记者与公众对话的艺术。记者的新闻报道不仅仅要客观扎实,而且对报道的接收者——读者来讲必须喜欢看,即信息的组合方式必须让人们喜欢读、耐读、好读,有吸引力,所以必须有“编辑”这一职能,通过对新闻产品的加工,更好地完成记者与读者的对话与对接。在前端,编辑指导记者如何采写报道,从什么角度去写更关乎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在后端,编辑修改、润色记者的报道文字,如何更贴近大众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
信息价值的两种呈现方式
随着社会信息大爆炸,人们已经不再对信息表现饥渴,而是对信息表现出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无用。因此对信息的再聚合、从中提炼出观点,就成为迫切的必要。所以,“评论”随之产生,而以写作“评论”为生的作者们,便形成了“时评家”这样一个群体。
与记者寻找并记录信息不同,他们负责在信息基础上生产观点。记者的价值在于挖到独家的、对公众有价值的、及时有效的信息,而时评家的价值在于从万千繁琐的信息中寻找到有生命力的、健康的、有意义的观点,提供给公众。帮他们消化信息,从而解惑。
媒介经营管理保证了传媒的独立性
从这两种价值判断出发,就能看到媒介经营管理存在的价值:代表公众发布信息,为的是履行好社会化分工后信息发布的专业职能,其背后有公众与记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一关系是天然的、不可损毁与更改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政党、宗教团体和商业组织。
怎么能够摆脱依赖?最根本的逻辑在经济基础。一个媒介必须能够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方能摆脱任何势力的挟持。保持媒体内容与信息的独立性,是媒介经营管理存在的最大价值。
“有偿新闻”和“有偿不新闻”
履行并发挥公众的知情权是记者职业的天然使命,这是一种职业精神。在采访过程中的任何商业行为,都可以被视为损伤了公众知情权的履行。因此,“记者被抓”固然有诸多法律与现实层面保护不力,也凸显了记者这一职业本身的脆弱性,但如果记者没有任何蛛丝马迹的收受钱财行为,损害了公众授予记者的知情权,是根本不可能被“惩罚”的。
在此基础上认识传媒,就会避开一些不必要的思想纠缠。同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传媒现象时,我们就会自然形成一个准确而又专业的判断结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