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传媒观察之五(转)

(2008-07-11 16:10:45)
标签:

青岛出版社

报业

青岛财经日报

徐诚

财经

分类: 新闻调查

青岛传媒观察之五:

 

财经日报:哪个大鳄没有梦

 

尽管《青岛财经日报》自称为高端媒体,是“青岛地区众多公务人员及白领人士每天必读的工作性报纸”,但它在青岛尴尬的生存事实却不容易掩盖:以青岛现有的阶层状况和读者状况,根本支撑不起一份专门做给高端人士和商务人士读的日报;而以财经日报的采编队伍状况来看,要做好一份财经类的报纸,让部分报道在全国财经类报道当中占有位置,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不过,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今天的尴尬与边缘化并不代表着一张报纸的动态趋向。一个行业的发展与格局改变,不能仅仅以眼下和这两年的水平作为唯一的参考标准,一如青报集团的褪色就是一个过程存在,同样,它的复兴也可能因为本质上的解放在未来的年代中显现。

 

一本正经地考量财经日报,正是因为这张报纸身上也埋伏着多种可能,作为本土文化阵营中的一大中坚,它的东家——青岛出版社其实一直怀揣着报业理想。

 

大鳄的梦想

 

《青岛财经日报》的前身是《通俗文艺报》,创刊于1996年,这张打着通俗文艺学会旗号的报纸能落户青岛,有赖于时任青岛出版社社长徐诚的奔走与努力。

 

徐诚在战略布局上的锐利,并不逊于与其同时代的青报集团掌门杨兆振。靠《希氏内科学》扬名的徐诚,曾号称内蒙古出版界的一棵参。47岁的他,1988年被引入刚刚创建一年的青岛出版社。他主政期间,不仅为青岛出版社的科技出版版块打下根基,并且交上了“一报、三刊、七个图书编辑部,还有电子出版物开发部门”的答卷。尽管徐诚主政后期在权力实施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广受诟病,但其眼光和开创能力不容抹杀。

 

企图破除单一出版格局的徐诚,致力于报业的缘由显然与当时青报集团的红火不无关系,但是螃蟹总是要吃到了才算本领。《通俗文艺报》能从专业报变身为日报,后来又获得改名(徐卸任后),没有徐完成的铺垫,肯定是不可能的任务。

 

与眼下往专业领域收缩不同,财经日报曾经做过两次转型努力,一次企图改成《青岛晨报》,在原报名《通俗文艺报》未改的情况下,以“晨报”为主题的专刊前置,企图呈现出“晨报”的新面目,其报相也系全面模仿19987月创刊的《北京晨报》;第二次是在 20011217更名为《青岛财经日报》之后,再一次全面克隆浓眉大眼、蓝调为基本色的《北京青年报》。其初推之时,在青岛的报摊上推行“挂报”展示方式,真让人恍若掉入了北京城。

 

而这也与其时从青岛日报调至青岛出版社、出任社长兼总编的孟鸣飞有相当的关系,传言同样出自青岛日报、作为财经日报常务副总的郭彦笃信青岛的主流报纸应该是对开大报。

 

这种大报情结,或许是经年以来青岛日报的趣味培养的显现,但市场还是极端无情,财经日报始终无法取得突破的局面,这也使出版社从图书中挤出的奶变成了报业战场上的鲜血。

 

孟鸣飞必须暂时搁置自己的报业情结。表面依旧是李亚川主政,但执行者由郭彦换成了赵东升,19993月升任淄博晚报总编的赵东升,20007月把位置交与属下潘海涛。2001年调入财经日报。

 

赵东升可以说是业届曝光率最低的“执行总编”,这位曾经的淄博“十杰青年”,不仅削弱了财经作为都市报的趣味,甚至日益显露出向产经报纸迈进的步伐。这也使得财经的产业论坛接踵而至,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但不留情面地说,这犹如带着企业家做游戏,真正在云端的大企业老板们谁会玩“老鹰抓小鸡”?

 

虽然财经目前的盘面越来越轻,给出版社的负重感也越来越小,但内部理想的瓦解比任何事情都致命。有人说,财经日报有极端理想的人,为理想跑了;有点理想比较注重待遇的人为待遇跑了;不为理想、不为待遇、或者根本跑不动的人才能“扎根”在这里。这话的确非常刻薄,但郁郁的情怀还是一眼见底。

 

网络上有篇抒发对“财经”的解的稿子这样写道:坦白地讲,《青岛财经日报》正面临着一个生死关口,其前景非常不明朗。而要打破这个“生死劫”,《青岛财经日报》就必须进行改革,成功则凤凰涅磐,失败则丧失市场。

 

这真是恨铁不成钢的话。

 

还是大鳄的梦想

 

如上这个小标题显然是个“病题”。但这样写的原因,恰恰时因为对于“待时而动”的理解。一退而退的“财经”,之所以不回到周二报及周报,完全是因为它在留存作为日报的这个壳。

 

放眼报业这个行业,有两个最怕,一怕有理想,一怕有钱。有理想能做好报纸,太有钱也能做好报纸,香港的《信报》和《苹果日报》就是这两个极端显现,《信报》做得再难,只要有理想,大不了被作为品牌与旗帜卖掉;《苹果日报》再八卦,再没理想,但黎智英的钱能扫荡市场,能抵达低端群落,要想做广告的人就得买账。最怕的是没有品牌也没有钱,不想做品牌还想捞小钱。

 

盘点青岛报业目前的第一把交椅,虽然青岛出版社以及孟鸣飞都不在第一线,但孟鸣飞身上有无法磨灭的人文情结和传媒理想;作为财经“东家”的青岛出版社不是没钱,只是还有没有积累足够可以放在报业市场上烧的大钱。

 

孟鸣飞这些年在出版主业上的努力,甚至拼命往地产业里挤的行为都是资金积聚的一些方式。与其他报业集团相比,以出版为主体的出版社更有可能率先受用体制改革的春风,在资本运作的可能性和产业结构的完善性上,远远比报业对“热钱”更有吸引力。

 

在上文中奉劝毕华德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的《都市便民报》没有生存空间,而是它作为一个投资主体,所显现的结构以及外部资金流的情况,都至少不是利好与利多的特征。

 

而如果财经日报在未来的五六年中,没有出来“玩”一把,那结果只有两个,一是孟“放”下了理想,二是青岛出版社的确没有赚到钱,也没有扎到钱。

 

即使一切都不存在,但作为底线,“财经日报”无论作为出版社大构架中的“一元”,还是作为用于政治的媒介,它都会存在,它会“趴”在那里,继续欣赏青岛报业的风云。

 

毕竟东流去

 

有关青岛报业的观察和解读行将完成,客观地说,目前所发生的都只是一些迹象和信号,都不是绝对风云。

 

绝对的是,报业的大势肯定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一起滚滚前行。以目前的青岛报业的现状来看,基本上还停留在“领袖时代”的门槛上,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报业发达的城市,已经进入团队化的运作格局,黎元江、范以锦、丁法章、何华章、席文举、崔恩卿、肖培等等都已经成为旧时代的英雄,喻华峰的入狱,程益中的失位,杨斌的解职,谭军波的转战,何力和刘洲伟的沉寂,也意味着更新一代的报业人物逐渐退却了个人的明星光环。

 

报业从领袖时代、明星时代向团队时代的进发,已经成为大势,中国报业的个人名号,声音越来越式微就是最好的说明。

 

遗憾的是,目前的青岛,根本上连明星时代都没有经由,没诞生也没有聘到正牌的职业经理人,更没有真正市场意义上的传媒公司,无论青报、半岛、便民、财经都有或者叫公司,但公司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好像谁也难以说清。

 

就把这些问题交与时间和未来吧……

 

(全文完)

 

感谢所有关心青岛报业的人!

 

  敬请关注“青岛号外”第六帖——敬告读者

 

《青岛号外》敬告读者

敬告读者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个人成本和市场回报出现“倒挂”,“青岛号外”将“停刊”整顿,何时“复刊”,不得而知。

 

首先要感谢“半岛涨价”这件事本身,不然“青岛号外”的“创刊号”不会推出,还要感谢那些提供各种信息的朋友和耐心忍受这么长文字的网友,更要感谢那些被提及的人,无论损誉,希望他们都能够一笑了之。

 

虽然“青岛号外”出刊只有短短三天,但它作为“另外一种声音”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最后,要感谢“青青岛社区”和“人文良友”,你们承担了纸媒无法承担了使命和责任,更为“青岛号外”的出刊和推广推波助澜。

 

祝福青岛报业。祝福青岛报业的所有从业者。祝福所有关心青岛报业、承担报业研究和评论责任的人。祝福青岛文化。

 

谢谢。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