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gmailgooglereaderit |
分类: 积极生活 |
每天记得Google一下
如果今天我忘了上网Google一下,或者没有使用Google的一款产品,总感觉生活缺了点啥。食色性也,吃饭和生育是人类的本能,然而在Web2.0全球化时代,Google也要“性”一下了,它已经成了我的本性,一种具有现代人性格的必备要素。
上午在完成洗脸刷牙吃饭这些传统的工序之后,如果没有要紧的事,我总会先登录Google Reader和Gmail,看看我订阅的FT中文网、新浪和朋友的博客有没有更新,再看看好友给我的留言与邮件。通过那根小小的电缆,闪闪发光的数据线,Google按照我的意图为我传递我想知道的全世界的信息:在这里,信息找到了终端,而从采编、写作、发表、整合、再到这块小小的屏幕,一切免费,一切又是那么迅速——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奇迹,而Google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奇迹。在双重的奇迹中,我不再是“电视人”的一代,而是“网络人”的一代。
当我在2004年猛然间发现跟百度齐名的世界级搜索引擎Google时,我不知道它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是几乎与我同龄的斯坦福大学的硕士,这两个人的小脑袋瓜有着简单的想法,却同时有着极其强烈的冲击力:把整个网络装进电脑中。他们1996年的创业和第一笔风投的入驻,竟然会在今天影响我的行为。世界确实小了,媒介连接着世界的两端,不认识不要紧,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性别都不要紧,只要我们之间有信息的承接、消化、往来,就是一个整体。Google是全球化最好的润滑剂。
搜索仅仅是润滑剂的一个开始。当我偶然间打开一个网友的博文,看他在上面用极尽绚烂之词描绘Google Reader带给他上网体验的变化,我惊奇于这种新颖的信息聚合方式:RSS Feed技术。尝试着在Reader里面订阅几个频道的新闻之后,我毫不犹豫地欣赏起这种技术的卓越,并很快依赖上了它:从此以后,我没必要繁琐地一个个打开充满Flash动画、图片、图层的繁琐网页,我只需要文字信息,而Google Reader能够为我遴选出最最重要的信息,排序,进而用柱状图记录我的历史行为,让我现在的行为有所参考,节省时间和数据传输——这得归功于技能高超的数学家,他们用数字和组合数字的程序搭建起了我对Google的信赖,全世界最优秀的工程师都向往在斯坦福的Google从业,在这里,当想到一个信息在10万余页的资料中,而通过Google仅用0.5秒就能把它找出来,“Google”这个词就是他们荣誉感的来源。
Gmail的加密性和操作的人性化让我爱不释手。Gmail这款产品从Beta版进化到如今的正式版,从朋友推荐的神秘面孔转向现在的开放式注册,经历了一系列变迁。产品在细节开发上着力很大,在写信、发信、受信过程中的速度问题、框架问题、按钮排列、书签存放,都有周到的考虑。而一个令人倍感舒服的设计是:Gmail在首页左侧总会有一个邮箱空间不断增加的数字,让你看到一种希望,如同自己在股市中的账户,虽然它涨个一年两年,4、5G的空间根本用不了,但我就是高兴,就是舒服。
另外,我还用Google看我周边地区的租房信息,哪幢楼有了空房,多少平米、几间、配置如何、房租怎样、交通环境、怎么过去,房东的联系方式;我还用Google看票贩子里有没有我需要的火车票,这样我就没必要去挤无边的长队了;饿了我就在Google的订餐功能上找到我喜欢的菜系,打个电话订餐,不过会就能送来;我还看离家多日后,我家周围的建筑物有了什么变化,有没有新建公路、上了什么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时常,忽然间脑子中蹦出一个观点,似乎在哪本书上看过,但记不起来,Google的学术引擎同样帮我找到详细的出处,并给我足够显眼的链接,让我继续深入学习下去。Google是我生活的神经触角,如果整合本地软件与信息的平台就可以称作电脑操作系统的话,那么,整合网络信息的Google就是我的网络操作系统。
我们不应该吝啬我们对Google的喜爱,如果没有Windows,我不可能整天对着这块没有任何智商的机器屏幕浪费我的时间,如果没有Google,我不可能打开Windows后忙着找那根有着水晶头的网线。
最后加一句,这不是广告,Google的名气已经不需要广告了,它本来就是一种最基本的信息工具,就像会不会用手机一样,只有不会用Google的人才会怀疑。而我希望那些正在用Google,并仅仅把它当作搜索引擎的人来说,这篇文章会给他们拓展Google功能的一些想法。
记得每天Google一下,你会发现生活的另一面。
刘思坤
作于2008-1-21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