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业之惑——以校园DM为例(1)

(2007-08-31 15:44:24)
标签:

产经/公司

校园dm

经营

瓶颈

商家

受众

合法性

刊号

分类: 新闻调查

创业之惑——以校园DM为例(1)

 

校园DM(Direct Mail Advertising)中成功的骄子成都《高校消费》被2007年3月《中国青年报》作为创业周刊率先报道,引起了全国高校范围内的模仿热。以校园免费直投、高额折扣、为大学生提供商品种类全、服务周到的综合性购物时尚资讯为精准定位的大学校园DM,挫败了都市报、晚报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避开了都市报与晚报面对广大市民受众所带来的受众面过宽、无法精确分众的弊端,同时由于大学生消费大多属于中低端,也与高端专业DM(房产、车市等高额消费品)有着明显的界限,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年龄阶段相仿,消费心理、消费欲求、消费兴趣类似,具备较深的消费潜力,且因为活动空间相对封闭,时间条分缕析,非常便于计算大学生的基本活动规律,利于空间直投和时间上的精确计算,提供具有更高时效性、实用性的校园DM产品。

但正如芝加哥学派研究地域人类的性格时所提到的,每一个地域、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这种历史决定其性格。成都高校的DM能够成功,一方面是DM定位精准,产品独到,与大学生受众的需求精准重合;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便是契合了成都市厚重历史背景下的城市性格。

如今,跟成都相隔万里的东部某市,一帮大学生怀着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梦想,也正在创办一份校园DM。雏鸟丰翼,毕竟需要一个过程,创业中的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虽然没有过去的弊端积累,成长较快,但更是因为没有过去而没有经验,一些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经营性、结构性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如果不尽快拿出解决方案,便很难寻找到刊物的立足点,刊物也就难以生存。同样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单单具有个体性,还具备普适性——任何一个由学生自己投资、自己创办的商业DM媒体,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一、谁是上帝——商家还是受众?

 

DM的基本运行思路可以概括为:DM媒体为商家提供整合、专业的广告服务(附带内容销售),这种服务以受众定位精确(往往跟DM的内容专业性相吻合)、广告价位比大众媒体低廉、发行渠道通畅、最终广告效果好而受到广告商青睐,通过一定数量的广告发布,DM可以整合各个分散的广告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体现媒体的板块特点,进而以组织者身份举办相关产业的交流活动。如此,形成三角色关系:媒体的一边是免费直投的目标消费者,他们有能力消费、有一定的消费兴趣与消费欲望,乐于接受免费的专业资讯;媒体的另一边是商家,他们迫切需要找到合适的媒介、以低廉的价格换得高额的广告回报;当消费者通过DM的影响而对商家的产品产生消费行为并最终完成交易时,消费者与商家就产生了交易关系;当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完成交易,DM就能通过消费者的行为来跟商家议价,得到广告利润,进而持续进行媒体产品生产。三者之间,媒体给受众资讯,受众给商家利润,商家给受众产品,商家给媒体费用,这种三者间不断地交换,构成DM售卖的(都市报媒体中是二次售卖)的逻辑。

那么,究竟谁是DM的上帝?商家还是受众?商家提供给DM的是最直接的收益,没有收益DM马上死掉,但商家投放收益的来源却来自受众。如果没有受众,商家能否注资的问题也就不再成为问题——商家永远都不会给媒体注资,媒体更不会存活。于是,一个可能的结论是:DM表面上依靠商家,实际上最深层的依靠是受众。

如何让受众对DM产生持续的依赖感是DM成功的不二法门,但受众如何买DM的单?靠内容与广告,而广告谁来做?广告商。这一逻辑围绕着受众这一核心似乎又将上帝的资格投向了商家,其实不然。一个真正优秀的DM是一个具备强烈自我意识的生命体,它有自己的诉求,会自我选择合适、优秀的商家,用自己的品牌与文化不断吸引优秀商家、进而进化提升自己,用优秀的产品质量吸引受众,持续保持三者间的交换质量与频率。

 

二、合法性问题——游走在体制边缘的灰色地带

 

创业初期的大学生DM,往往面临着进入合法渠道(刊号)的高瓶颈:经营商业性广告的媒体,申请刊号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资历3年以上;2、有150万注册资本。对于蜷缩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来讲无疑过于苛刻。怎么办?当下大学生DM走了两种变通路线:1、挂靠。通过挂靠在某个广告公司或者网媒,上交每年几千元的挂靠费,得到刊号的使用权,做地区版的DM;2、无照经营,这是大多起步的DM所采取的策略,因为没有刊号,虽然省去了大部分成本,但在招商、合作、人力、印刷等诸多方面底气不足,会遇到许多额外障碍。

实际上,即便采取挂靠策略,做地区板块,从严格意义来讲,也是不符合合法性的——既然是挂靠,就只能在本地区内进行发行生产,而不能进行内容的再生产。内容应严格复制中心公司内容。但在操作层面上,一个起步的DM,由于名气与声望极小,根本没有被执法部门盯上的理由,执法门槛不够,也就为无照经营提供了广阔空间。但这种空间必然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而日益缩小,体制性风险会不断增加。这种游走在体制边缘的灰色地带,让大学生DM多少带了一丝悲剧色彩。而解决悲剧色彩的出路,一方面是体制壁垒崩塌——3年与150万的门槛需要降低;一方面是大学生办DM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东家,这个东家有充分的资金,并对DM的未来有充分的信心,进而会产生资金注入的事实。

 

三、议价资本——我们如何与商家平起平坐?

 

大学生从天之骄子下滑到普通劳动者的社会现实,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形象急剧下降。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以大学生身份创办DM报纸,在跟商家议价时,至少存在4方面瓶颈:1、大学生DM刊登的消费品以中低端消费品为主,寻找的商家除了服装、数码产品之外,很难找到真正的大品牌,小商家没有形成连锁和规模,合作也就不能较好地提升自己的媒体形象,只能在提供折扣的低端媒介产品上寻找出路;2、大学生由于形象度受限,在商家眼中缺乏从商基本经验与常识,也就没有了应有的尊严(这跟具备精英意识的大学生个体没有关系,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只能通过实际的成绩来改观)。大学生在跟商家谈判时,眼镜、背包、学生装这些外在装束,很难让商家正眼想看,就难以跟商家平起平坐;3、以大学生形象为基础的媒体,由于缺少媒体的具体形象与样刊,这样的媒体效果与公信力很容易遭到质疑,很难引起商家的认同;4、诉求上,由于刊号、印刷成本的付出(即便只有几万,但对大学生来讲已经非常高昂),DM迫切需要寻找商家合作来贴补成本黑洞,于是,商家在议价身份不平等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层:诉求度的不平等,这就让两者间的合作加上了双层阴影,导致DM议价成本增高。以上四个局限,造成我们跟商家谈判时,不能很好地吸引对方,从而造成一种观念和事实上的双重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不仅仅出现在外联跟商家的谈判过程中,在内容生产方面,出资人与生产者之间因为具体诉求点的不同而遇到冲突:出资人认为,我所做的所有事情都要努力收回成本,成本在哪里?在商家那里,于是我要求内容生产者做的内容一定要让商家满意,感觉媒体能够吸引学生,在议价上,过于看重商家;生产者认为,负责做内容就一定要为大学生的需要着想,他们需要,我们供给,最终的落脚点在学生,而非商家。这种冲突的背后,是我们无法与商家平起平坐的现实。

大学生的社会形象和媒体的成长期,注定了商家的质疑和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合作,需要高度的技巧和较好的机会:1、内容生产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商家的同时,寻找到与广告产生关联的内容,如此便能找到满足受众与商家的良好契合点,化解矛盾;2、通过降低广告收费额度来换取商家试合作(包括象征性收费1元,代表了一种交易,而非免费);3、版式上要求精美,通过图片、文字的精妙组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起资源“存量”,调动起大学生的消费欲望,达到好的广告效果,提升身份,为以后持续的广告合作创造空间。

 

四、身份紊乱——混乱的角色纠缠

 

成长期的DM跟市场环境运作下的都市报相比,虽然有精准受众、发行精确、内容专业等特点,但却没有都市报成熟的广告运作体系:与广告代理公司、广告商形成长期的、固定的合作关系:广告商找媒体提出广告诉求——媒体找广告代理公司合作——广告代理公司负责广告创意与广告产品的生产——媒体负责广告发布——广告商给媒体和代理公司付费。广告代理公司承担了广告制作的任务大头,分工明确,生产迅速。

但大学生DM报纸就有广告生产与广告发布同时肩负的重担,它没有广告代理公司合作,只能通过自己的美编,根据商家要求来制作广告,发布广告,广告也成为了报纸内容生产的一部分。这种角色的混乱,导致DM报纸分工紊乱,美编的工作量较大,且因为做好广告还要负责跟商家联系,分散的广告客户不断的交流会大量分解人员的精力,造成媒体生产效率的低下。如果人力成本不付出更多,不招更多的美编进来,那么DM为了保证质量就只能拖延发行的时间,直接影响了频率。频率间隔过大(比如1个月),就会直接影响DM的广告效果,受众就不能形成持续的记忆和依赖感。

这个问题在成长期依然很难找到解决方法,未来可行的路径是:努力确定几家商家,确立长期的合作,这种牢固的合作关系便于广告的一次性生产,多次刊发,即便有什么变动,也不会有大的影响。这样就能集中精力策划内容,做大的主题,提高媒体的实用性和可阅读性。(待续)

 

刘思坤

2007.9.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