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皖南26:潜口民宅(上)

标签:
旅游摄影图片 |
分类: 户外游影 |
【原创影记】行摄皖南26:潜口民宅(明园)
如果你对徽州的古建筑感兴趣、又苦于因地点分散或时间不足而而闷于无法尽览时,有一处景点可帮你大半天之内览其大概。这一景区便是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的潜口民宅,是徽州明清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徽州区潜口村紫霞峰南麓。据说,东晋诗人陶渊明曾隐居此地,因陶渊明名“潜”,后人为纪念他,便将村庄称为潜口。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此地,并有题记于此。
1982年、1998年,国家文物局分别批准在此建立明、清民居建筑群,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于歙县境内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古建筑进行集中保护,先后拆迁集中保护了不同类型的明代建筑十三幢、清代建筑十一幢,并按照徽州明、清时期山庄形式总体布局,形成明清建筑民居群,分别于1990年和2006年建成并对外开放。至此,潜口民宅建成为一座古建筑专题博物馆。
明弘治八年(1495年),建司谏第。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始建善化亭,善化亭原坐落于歙县许村杨充岭石道旁。明嘉靖申寅年(1554年),荫秀桥,荫秀桥原坐落于潜口镇唐贝村口。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郑绮所建方氏宗祠坊。
1982年,为集中保护古建筑,国家文物局批准,将分散在歙县和徽州的郑村、许村、潜口、西溪南等地的10余处较典型而又不宜就地保存的明代建筑拆迁复原,移建潜口民宅处。拆建工程自1984年至1994年底,先后迁建了3座祠堂、5幢民宅、1座路亭、1座石牌坊。集中于此处,经过精心布局,依山就势,打造了景色清幽,错落有致的潜口民宅。
潜口民宅明代保护主体工程于1990年全部完工,并对游客开放。
潜口民宅明园坐落在一面山坡上,这里树茂草丰,环境清幽。走入景区大门,不远处有小溪自西向东环山而过,溪上横跨有单孔石拱小桥,名"荫秀桥"。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建于嘉靖年间,原位于潜口唐贝村口,传说是由当地尼姑出资所建,桥的一头是尼姑庵,另一头是鸡犬相闻的村庄。
走过“荫秀桥”,便是“方氏宗祠坊”。建于嘉靖年间,为白麻石雕琢砌筑,通体遍饰高浮雕,上枋和额枋的图案均镂空。该牌坊很是独特,龙凤榜上没有题字,而是雕刻有一个右手拿笔的鬼,鬼的右上方可明显看见一方斗,鬼加斗谓之“魁”。牌坊背面雕刻有月宫桂树、大鹏展翅、双狮争球图案,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光宗耀祖。
善化亭也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亭名“善化”,乃取旧时“善化贤良释化愚”之意。亭为方形,四柱居空,飞檐翘角,造型美观,亭顶梁横木上刻有对联:“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意在劝人诚心行善方可积德。
乐善堂建于明代中叶,又名“耄耋厅”,为潜口镇汪姓子孙所建,是旧时祭祖和供老人娱乐和议事的场所。2进3间砖木结构堂建筑,既有厅堂建筑的庄严感,又有家族融和聚合时所要求的条件。
曹门厅是潜口汪氏后裔的支祠,为厅堂建筑,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九开间的门厅一字展开,八根梭柱整齐划列。入门有回廊,与明堂正厅连接;平面呈凹字形,中间为天井水池。如今其正厅已经损毁不存,仅剩门厅和两廊部分。
中国古代等级森严,在建筑上也有所体现,曹门厅中的汪氏族人在明朝时连续出了三个武状元,因此得到特许建筑规格比孔庙还要高。可惜的是曹门厅毁于历史,如今人们看到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只能以此略窥其曾有的风华。
司谏第始建于明弘治八年,是江南现存明代最早的砖木结构建筑之一。建筑原坐落于潜口村,是明永乐初进士、吏科给事中汪善的孙辈为祭祖所建祠堂。建筑为二进明厅式,中间天井设池,四周环绕有石栏,中架单孔石拱小桥。
方观田宅为明代中期普通住宅,该宅结构紧凑、朴实。三开间砖木结构楼层,小砖瓦、马头墙,青砖铺地。尤其是屋柱与柱磉之间加一隔木,具有防震、防潮、防腐功能。
方文泰宅为明代中后期砖木结构民居,原坐落在潜口乡绅沙村。为口字形四合院,2进3间楼房。楼下前进明间为门厅,两旁是厢房,后进明间为客厅,次间为卧室。两进之间为狭长天井,两侧为廊屋。该房内装修比较讲究,楼上栏杆下部裙板全部用框格式壹门装饰,雕工精美,属当时上等富有人家住宅。
胡永基宅,原坐落在西溪南乡琶塘村,明代中期砖木结构楼房,为原浙江桐庐知县的住宅。与其它民居相比,其建筑装修较为精细,充分体现了徽州明代的工艺水平。
罗小明宅,原位于呈坎中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明代砖木结构民居,相传为嘉靖年间的刑部尚书罗应鹤家族的厅舍。它独特之处在于有三层,这在明代徽州民居中不多见的。
苏雪痕宅,建于明代中期,为砖木结构民居,原坐落于歙县郑村。此宅始为郑姓所有,清未太平苏姓适来郑村买下此宅,开“苏德和烟店”,建国后为苏雪痕居住。
吴建华宅为明代中期民居,是汪善后代的住宅,近代卖给吴姓为业。该宅为砖木结构楼房,小青瓦,马头墙。该房初建时为3层楼房,明清间汪姓后人改为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