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2023-12-01 00:01:37)
标签:

摄影

旅游

图片

分类: 户外游影

【原创影记】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在皖南黄山深处,有个号称徽州布达拉宫的村庄,这就是歙县万二村。村寨依山而建,呈梯状分布,有粉墙黛瓦砖砌的徽派民居,有取红壤木材筑成的土屋,层层叠叠,鳞次栉比,远眺酷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于是,依靠“徽州布达拉宫”这一旅游招牌,万二一个小山寨摇身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万二村,地处歙县昌溪乡西南部深山腰处,与石潭、阳产土楼等景点毗邻,整个村落处于群山怀抱之中,显得幽深宁静,古朴祥和。

  万二村历史悠久,据传始建于明朝末年,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万二村之所以叫“万二”这一村名,由来也别有趣味。据说,霞坑镇洪琴村王姓族人最先来到此地搭房建舍,后人丁兴旺,取名“王村”,后有汪姓人也迁到这里定居,对“王村”的村名有所不满,想将其姓冠以村名。为了两姓之间之和谐,当时村中德高望重的王汪两姓族人共同协商,将村名取“王”、“汪”的谐音,命名“万二”村,寓意着两大家族和谐相处。后来,又有吴氏来到该村居住,万二村由此形成王、汪、吴三姓聚族而居的山地村落。

  历史上的万二村很有名气,曾是徽州地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万二十八街,除了屯溪街,就数万二街”。意思就是屯溪老街当年最为繁华,那接下来就是万二街了。据说最鼎盛的时候,万二街有200多栋民宅,1000多口人居住在村里。如今的万二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外出务工了,只留下石磅上的老屋、房前屋后空置的院落和菜地、还有那条条石板巷道及不多的留守老人们在静静地守护着这个村庄……

 


  万二村的布局与建筑极有特色。由于依山而建,随处可见用青石板垒砌成的石磅与阶梯,阶梯呈“之”字形由自下而上延伸;攀行其中,数米就拐弯,每一处拐角处就有一支街横向延伸至一排排民居前,纵横的青石阶梯像血管一样连通了家家户户。

  穿行其中,一种原始沧桑的质感美,油然而来。因此,这里引得众多影友、驴友的青睐,万二村荣获了“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美丽乡村”等称号,并跻身为“黄山市百佳摄影点”。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万二村依山而建,由于地势原因,村子里各式各样的民居沿山坡向上延伸,高低罗列,错综复杂。但大部分房屋的门朝向一致,一排排参差并列,远望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颇似一组组庞大宫殿式建筑群,还真有拉萨布达拉宫的气势,怪不得这里被称为“皖南布达拉宫”: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除了有粉墙黛瓦砖砌的徽派民居,万二村还不乏土红色的土屋土楼。虽说大都是较为古老陈旧的,却彰显着万二村的历史印记。

  这些取红壤木材筑成的土屋建筑,土黄泛红的墙、黛青乌黑的瓦,掩映在黄绿相间的树木之中,特别显眼。这是皖南古老民居的一种特色,离此不远的阳产古村就是因此而闻名,那里有皖南最大的土楼群。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相比于西递、宏村、呈坎这些炽手可热的旅游古村,万二村更显得幽深宁静、原始古朴,或者说还没有商业化。这里原生态的建筑都保持原有模样,破旧的老屋,斑驳的石墙,一道道石头台阶,青石板铺就的长巷小径,无一不诉说着它的沧桑。

  行走在万二村,我们像穿越了几十年,仿佛回到了上世纪的时代。在这里,人们可以在山林、村庄间享受安宁、惬意,感受徽州山区建筑的特色,探寻前人的不易与智慧: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万二村地处众山怀抱之中,仿佛就是遗世独立的古村落。这里群山连绵、山林密布,自然生态优良。

  村子一边的山坡上,有两株古老粗大的香樟树分外引人注目。这两株被称为“龙凤樟”的大树,树形奇特,树龄已达数百年,是万二村的标志性景观: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行摄皖南03:万二古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