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超盘点1:综述
(2017-11-08 11:23:29)分类: 体育记评 |
恒大加冕七连冠 东北足球遇寒冬
另附新华社评论2则:
恒大七连冠无人可撼 于中国足球是利是弊?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王恒志
广州恒大队有惊无险地实现了中超七连冠,“恒大王朝”仍在继续。一支球队一枝独秀七年之久,这对中国足球来说,似乎已经不能简单地以利弊来形容了。但毫无疑问地是,恒大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到如今的“步步为营”,其七连冠的这些年,无论有多少利弊和争议,中国足球也在不断成长。从长远来看,连冠终有终结的一天,而中国足球应该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恒大能实现七连冠,很大程度在于“赢在起跑线上”,他们很早就囤积了大量国内顶级球员,在一段时间里甚至出现替补阵容比很多球队主力阵容还要“豪华”的一幕。这也是恒大能实现七连冠的基石,各个位置一流的国内球员,再辅以水平较高的外援,令远如平民球队江苏舜天,近如土豪球队上海上港、华夏幸福、天津权健、江苏苏宁,始终都没能将恒大拉下马来。
对此,外界议论最大的“弊端”就是这一现象不利于中国足球的整体发展,一方面恒大囤积了过多的优秀球员,确实令其中一些人因为缺乏上场时间而逐渐“平淡”,甚至出现水平倒退最终被“淘汰”出局的情况。另一方面其开启的“金元足球”时代令一些中小俱乐部生存更为艰难,其“野蛮生长”带来的示范效应则让一些“土豪”嗅到了足球“速成”的方向,这些无疑都不利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甚至令中国足球又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倾向。
但要看到的是,恒大一枝独秀并不是中国足球停滞不前的主因。首先,优秀球员涌向大牌俱乐部,在各大联赛都一向如此,拜仁在德甲同样一家独大,也囤积了大批人才,更因经常“挖角”德甲球队被一些人诟病,但德国足球经过励精图治,用10多年的时间再度夺得世界杯,由此可见,是否有一家俱乐部独大和足球整体水平、国家队战绩并不是绝对的挂钩关系,持之以恒的坚持青训才是做强整体水平和国家队的正道。
另一方面,大量的资本涌入也令中超再现繁荣,大牌外援、外教的加盟更令中超变得好看了,短期来说这些无疑都是好事,长期来看应该也是利大于弊,毕竟,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和他拥有的足球环境息息相关,试想,如果没有更多人喜欢足球,没有更多孩子想踢足球,没有更多家长愿意把孩子带进球场,那么青训和未来恐怕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当然,“金元足球”的发展要有一个限度,更要有足够的理性,请来大牌外援和外教,是希望他们能在客观上帮助中国足球发展,无论是联赛繁荣度、俱乐部战绩还是令中国球员慢慢“涨球”,外援、外教的作用都应该是正面而积极的,反之对中国足球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同时要看到的是,这个赛季有着更多的球队对恒大形成威胁,除了上港,华夏、权健等球队都有了和恒大叫板的底气,恒大虽然达成七连冠,但无论是面对连续击败自己的上港,还是面对权健、华夏等球队,他们都难言轻松。显然,中超正开始走向另一个“双雄”甚至“群雄”争霸的格局,不出意外地话,下个赛季恒大将面临更巨大的考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会终结自己的连冠脚步。
更令人欣喜的是,虽然恒大目前仍然是国脚大户,但国家队中的“新鲜血液”却多来自其他球队,这也说明中超球队整体正在走向成熟,并开始逐渐找到自己球队的定位和生存之道。这对一个国家的足球整体发展显然是非常有利的。
总而言之,恒大连冠的脚步终有停止的那一天,但对中国足球而言,更重要的不是“王朝”更迭,也不是某一支俱乐部的沉浮,唯有所有俱乐部、所有足球人一起踏踏实实地扎根青训,才是振兴中国足球的唯一正确道路。
七年为何无人挑战成功?
新华社11月5日电 记者王浩明
虽然收官战1:2负于天津权健,但广州恒大还是在天河体育中心高高捧起了中超冠军奖杯“火神杯”,从2011年冲入中超以来,七年七冠,没有一个挑战者能撼动恒大的统治。
是恒大太强还是追赶者太弱?中超其他俱乐部应当怎样看待恒大的成功?恒大独孤求败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恒大大数据:独孤求败的七年
恒大在中超的七年,是独孤求败的七年。141胜,45平,24负,总进球474个,失球188个,净胜球286个,积分平均领先第二名7.86分,睥睨群雄。
七个赛季,恒大身后不乏追赶者,但能“近身”的却着实不多。其中,国安在2011和2014年,江苏在2012和2016年,上港在2015和2017年,鲁能在2013年,成为了距离恒大最近的球队,但他们的挑战无一成功。
这期间,2013年无疑是恒大的一个巅峰,24胜5平1负,净胜60球,以领先第二名18分的巨大优势夺冠,胜场、积分和净胜球都是七个赛季最高。那是里皮带领恒大大杀四方的一个赛季,也正是在那个赛季,恒大捧起了中国足球历史上第一座亚冠奖杯。
其实,从2013赛季结束开始,恒大的优势就呈现出逐年缩水的趋势,2014至2017,每个赛季30轮的总积分几乎呈现一路下滑。
恒大太强还是追赶者太弱?
七个赛季,虽然有不少球队都能够接近恒大,但没有一支球队能够撼动恒大的位置,这是因为恒大太强,还是因为对手太弱?
或许都不是。
这七年,恒大被很多人定义为是“敢为人先”的成功。从重金签下高水平外援屡屡刷新中超转会“标王”记录,到“三顾茅庐”引进世界著名教练里皮,再到尝试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恒大在很多方面都成为中国职业足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然而,恒大的上述模式已经被很多球队复制,2016和2017年的转会“标王”,也花落江苏苏宁和上海上港,世界著名主帅也是扎堆来到中超联赛。恒大在引援上的投入对比上港、苏宁、权健和华夏幸福,已经不占上风。
纵观这七个赛季,有机会觊觎恒大“王座”的也就是四个俱乐部,上海上港、江苏苏宁(舜天)、北京国安和山东鲁能。其中上港、苏宁和国安都两次获得第二名,鲁能则获得一次亚军。
一个俱乐部稳定性最明显的标志,非主教练莫属,在这七个赛季里,我们从恒大与这四个追赶者更换教练的频率就可窥见一斑。
恒大的七个赛季,共经历了李章洙、里皮、卡纳瓦罗和斯科拉里四任教练,平均每名教练的在位时间为21个月。
同样的七个赛季,北京国安经历了七任教练,平均每名教练的在位时间为12个月。江苏舜天(苏宁)经历了六任教练,平均在位时间14个月。上海上港冲上中超以来,在五个赛季经历了高洪波、奚志康、埃里克森和博阿斯四任教练,平均在位时间15个月。山东鲁能则更是“换帅狂魔”,七个赛季经历了九任教练,每个教练的平均在位时间还不到10个月。
对比恒大,不少俱乐部缺乏的可能并非改变的勇气,而更是一种定力。
不要让七冠恒大成为寂寞背影
七年过去,独孤求败恒大对于追赶着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寂寞背影。
纵观这七年中国职业足球的历史,恒大采取的“世界级主帅+高水平外援+优秀国内球员”的模式被不少俱乐部奉为圭臬,恒大出台的奖金方案、国脚规定、乃至队规也被不少俱乐部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应用。
向成功者学习当然是必要的,但照单全收恐怕并不明智。如果简单复制恒大的模式,恐怕就会陷入“一直在模仿,从不会超越”的死循环。
比如在引进内外援上,由于国内优秀球员缺乏,一些俱乐部在市场上不惜重金“哄抢”球员,导致近年来中超内外援价格一路飙升,让世界足坛侧目,而高价引援的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一个优秀的职业联赛应当是百花齐放的,恒大模式不应成为唯一的成功模式,恒大经验也不能变成“恒大成功学”。恒大在俱乐部管理、引援和资本运作方面的确是成功的,但须知这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形势下取得的。
不得不提到广州恒大的同城对手广州富力,在没有大牌教练和外援的情况下,最终位列中超第五。难能可贵的是,斯托伊科维奇没有过度依赖外援,而是将国内球员与外援捏合成一个整体,富力在控球率、传球次数和传球成功率这三项数据上均位居中超第一,富力的整体传控足球在中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两年,富力不少国内球员有着长足进步,这可以说对中国足球也大有裨益。
在过去,不少外籍教练持有“中国球员不行”的偏见,不少球队的打法就是“7个中国球员抬钢琴+3个外援弹钢琴”。富力的成功证明对中国球员的提升“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事实上,斯托伊科维奇2015年8月成为球队主帅以来,富力的成绩也有起伏,但俱乐部始终保持了对塞尔维亚人的信任和耐心,最终迎来了收获。在青训方面,这两年富力也开始扎根广州的中小学校,走本土化路线,假以时日,相信南派足球的风采会回到越秀山体育场。
在同城对手一年又一年的大手笔,在国内和国外出尽风头的情况下,富力却能保持这样的定力,实属不易。恒大和富力这两支广州的球队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景,却都有着各自迷人的特质。
中超俱乐部应当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应当有坚持自我的定力,而不是在试图复制他人的成功之路的过程中,忘记自己的初心。
职业联赛的本质是一项产品,中超联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容量下,中超完全配得上百花齐放的美景。
后一篇:2017中超盘点2:金元